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从战火纷飞的岁月一路走来,见证国家的发展变迁,今年93岁的周氐感慨万千。“国家发展变化很大,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氐 盛建 摄
70年前,时任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助教的周氐,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20岁出头的我刚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能参加这样的大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周氐的老家在浙江省海宁市,父辈也是读书人,年幼时周氐经历了战火,受过先进思想的熏陶,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948年,他进入到上海交通大学水利专业读书,1952年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参与建校。
“学校里参加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当时的校长严恺。”周氐还记得,会场上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有妇女代表、军队代表、教育界代表,还有法律界、科学界的代表,方方面面的代表都有。”
周氐说,当时开会,上午听报告,下午分组讨论,所有人的精神面貌特别好,都有股“认真劲”。“我被分到了农业组,分组讨论时我们先来先坐,都可以发言,非常平等。”周氐说,会议中,有两项议程让他印象深刻,一个是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另一个是选举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当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第一届,要由地方选上去以后,全国才好开大会。所以我们要行使好选举权,切实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周氐还记得,“当时整个会场很庄严,会场正面挂着五星红旗。选举的时候我们在名单上画圈圈,选举出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他看来,只有在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够把各方面、各省份的意见建议完完整整地反映出来。
第一次履行代表职责,周氐结合自身工作积极建言。他和另一名同为助教身份的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提案。(注解:从1983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出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建议不再称为“提案”。代表“提案”制度由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时,老师们购买水利、林业方面的教育用品、科研用品都要跑到上海,因此,他们建议南京早日开办相关的经营场所,助力提高教学水平。会后不久,周氐注意到南京专门开设了相关公司,意味着这份务实的提案得到了落实。
民有所呼,代表就有所应。在周氐看来,“不管是对老代表还是新代表来说,人大代表都不仅仅是一个头衔,而是责任。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心里想着人民,为人民发声,对人民负责。”最近,周氐注意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部署。“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我国的制度优势将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