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开会。1954年第一次开人代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通过多方查阅史料,采访多位健在的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我们找到了许多尘封的有趣故事。
70年前省人大代表是怎么选出的?首次江苏省人代会,开会的主体当然是省人大代表。今年1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时,介绍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现有代表798名。那么,省一届人大有代表多少?
2024年1月23日上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大会堂隆重开幕。吴胜 朱江 蒋文超 万程鹏/摄
答案是481名。为什么70年来增加了这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代表人数和该省份人口相关。481位代表都包含哪些人?根据今年94岁高龄的省一届人大代表、河海大学教授周氐回忆,代表们包括农民、工人、教育界、军人等各个方面代表,他本人当时是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讲师,和时任校长、老水利专家严恺一同当选了省人大代表。他们是怎么被选出来的?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现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具备”“必须依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及时地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5月至1954年4月中旬,江苏全省自下而上召开代表大会,先后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了乡、镇和县、区、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最终,481位代表由全省各市、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及驻江苏境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人代表大会所选举。比如周氐回忆,他收到的当选证书显示自己是在丰县当选的,可惜的是,这本“像奖状一样的证书”在多次搬家中已经找不到了,不然我们可以一睹当选证书的样子。
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徐建华、周氐、李玉接受记者采访。
这本证书由省选举委员会寄出。今年91岁的徐建华当时是常州市民丰纱厂细纱间女工、全国纺织工业模范,当选省人大代表后,当时记载“青年工人欢喜得跳起来,老年工人也高兴地挤着前来要看一看从省选举委员会寄来的当选证书”。这481人,许多人是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翻阅当年的代表名册可以发现,农民和工人很多,有不少农民代表来自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代表工人阶级的有缫丝女工、漆工、铁路工人、公司检验员、机车厂车工、煤矿矿工、盐工、店员、纺织厂技术员等,知识分子代表有教育家、大学校长、水利专家、乡村教师,还有工厂厂长、京剧演员、私营工商业者代表、宗教界代表,以及解放军著名将领,等等。会议地点故事多这次会议会场是南京人民大会堂。在江苏大会堂建成前,历届省人大召开会议,以及江苏省党代会等省内重要会议,多选在这里召开。
2012年2月19日,江苏南京,长江路264号,国民大会堂,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民国建筑。建于1936年,这座会堂从开建到完工,用时仅6个月。它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来源:视觉中国
70年前,江苏省人代会的会场应当是国内条件比较好的。时值盛夏,徐建华回忆,她在开会时第一次吹上了空调。之所以会场条件比较好,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曾经是国民大会堂,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在这座会堂内外发生。关于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世今生,“北京西路瞭望”曾经仔细盘点过,想了解更多历史可以点击查看:
毛泽东邓小平在此做过报告,江苏省两会老会场背后故事多
。我们说回江苏省首次人代会,当时的主席台背景布置和现在人代会会场有较大区别。从历史照片看,主席台背后正中并排悬挂毛主席像和孙中山像,两侧悬挂两面国旗,有不少绿植放置在主席台坐席前后,头顶悬挂本次会议名称横幅。如今,主席台背景惯例为正中悬挂国徽,两侧各五面红旗,头顶同样悬挂横幅。70年前,主席台坐席只有一排,如今省人代会主席台坐席排数比当年要多。今年召开的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主席台有七排。另外一个小区别是,当年的大会发言席安排在主席台坐席前的正中央,今年省人代会则安排在主席台坐席前一侧。
1954年8月,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来源视觉江苏
这次会议从8月5日8:00开幕,8月11日下午4:45结束。会期看上去是7天,但在当年的闭幕会新闻报道中,说会期是6天,这是因为8月8日是星期天,休会了一天。6天会期和如今省人代会会期差不多,不过近年来的人代会没有周末休息的安排。一般召开省人代会,首先要举行预备会议,当年一样有类似程序。预备会议选举产生39人组成主席团,1人任秘书长,并由主席团会议决定,设副秘书长4人协助秘书长工作。大会还设立了议案审查、预算审查等委员会,在主席团领导下进行工作。大会设秘书处,在主席团和秘书长领导下负责办理会务工作。当时预备会还通过了文电起草委员会名单,这是如今没有的。这是因为,当年会议闭幕后发出了“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敬电”“向毛泽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致敬电”等文电,这也是那时候类似会议常有的动作。如今开省人代会,主要议程基本固定,包括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听取省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工作报告,有的时候会审议重要的地方性法规,以及进行选举。70年前这次省人代会,议程则颇为不同。众所周知,如今听取和审议的通常是过去一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这次会议因为是年中召开,听取的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一年半以来的工作和当前任务的报告”,报告人不是省长,而是时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柯庆施。这份报告结构和今天基本一致,分为过往工作、未来计划、政府建设三部分。代表们接下来听取了江苏省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陈鹤琴所作的“江苏省协商委员会一年半来的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1979年方才成立,因此70年前没有听取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作为省级一届人大的第一次会议,一般需要选举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70年前也有这项议程。关于这项议程背后的故事,下文还会专门展开。
这次会议也没有立法任务,但是有一项更具分量的议程——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这也就是著名的“五四宪法”的草案。因此,开幕会上代表们听取了“关于宣传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随后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最终大会作出关于拥护宪法草案的决议。会风简朴,小组讨论氛围轻松开幕会听取三份报告后,大会代表分为26个小组,着重讨论“江苏省人民政府一年半以来的工作和当前任务的报告”。那时的小组讨论怎么举行?从历史照片看,小组讨论会场布置比较简单,有的甚至都没有统一的桌椅,代表们就像春节大家庭聚会一样围坐在一起讨论。作为浙江海宁人,周氐用当地方言形容说,当时不是坐得“叠叠方方”,而且无论是领导还是基层代表,都是在平等的氛围中讨论。这是当时简朴会风的一个侧面。从史料看,此次会议甚至不安排在南京的代表住宿,只有在外地的代表才集中住宿。比如,南京市代表邓桂永住在郊外,当天晚上八点钟回到住处后,“立即在电灯下挥着扇子详细研究报告的内容”。周氐也回忆,当时给不住宿的代表有车马费,因他是搭同为代表的校长严恺的车,车马费没有拿,也都是回学校吃饭。
1954年8月10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小组讨论会速写。
会议小组讨论中,代表们发言都很踊跃和热烈,当家作主后参政议政热情很高。比如南通专区(包括南通市)代表团第十五小组的代表们,因为要求发言的人多,上午小组讨论延长了半个小时,下午又提前十分钟继续开会。许多白发苍苍的高龄代表,在讨论时也毫无倦色,滔滔发言。这次会议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比如,有的代表因文化水平低、看不懂报告草稿或者写不出发言提纲,就请其他代表帮助作准备。如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代表就请张德志代表帮助,“在当天晚上不顾炎热和开了一天会议的疲劳,做好了发言提纲”。徐建华也回忆说,她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会上记不下来,就会后抄其他代表的笔记。
1954年8月7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对徐建华的报道和速写。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为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省人大代表李玉参加1954年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时也是文盲,会后她为了更好履职,到江苏省干部文化学校学习了整整6年。大洪水是会议重点议题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km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在当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就防汛作了专门论述,指出“自五月中旬以来,本省许多地区连降暴雨,江河水位相继高涨,堤坝圩岸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低洼地区的农田积水成涝”。报告说,“全省广大农民已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投入防汛排涝保苗的斗争,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国家建设的爱国热情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侧面是,当时休会的那个星期天,新华日报记者去下关发电厂找副厂长、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李士海代表采访,结果家里人告诉记者,昨夜李士海到厂里防汛一直到天大亮,现在刚刚睡觉,希望另外换个时间。当时报道记载说:“话还没说完,李士海却穿着睡衣走到了楼梯口:‘没关系,还是谈了再走。这几天,开个把通宵算什么!你看这水,不制服它还行?’他指着门外的积水对我说。”开这次人代会时,抗洪斗争还在进行,江苏受灾情况也十分严重。因此,防汛排涝获得了代表们高度关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来自各地的代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重点讨论。因此,8月7日上午举行的主席团会议在听取各代表团小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后,着重对当前防汛排涝工作专门进行了讨论。
今天我们非常熟悉“众志成城抗洪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如今保留下来的史料中可以发现,建国后不久,被组织起来的江苏军民,已经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团结、坚韧的意志品质。许多代表认为,这种程度的自然灾害,在过去反动政府统治时期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并不约而同拿1931年那次大洪水中国民党政府的表现作对比。比如陈立平代表在大会发言中说,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不再去求神拜佛,而是积极参加到防汛排涝斗争中去。回忆一九三一年发生水灾的时候,虽然水位还没有现在的高,但因为反动政府根本不管,当时南京人民受尽了水淹的痛苦,同时资本家还趁机抬高物价,制造紧张局面。王同庚代表在发言中说,我们兴化县在历史上所有的大水年代里,都要遭洪水的灾害,像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发大水,除了早稻收到三分之二外,其余庄稼全被水淹失收了。1954年,由于“上游地区人民高度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盐城、建湖、阜宁、宝应等县发动了近万民工割除了六十丈阔九十余里长的芦柴,清除了障水物,使洪水迅速排出,因而保住了兴化和里下河地区一千多万亩良田免除了水灾。
当时,高淳、东台、海安等地农民“照顾大局,以小利服从大利”,毅然以他们的土地为泄洪区,使苏州、常州和苏北里下河一带农田不受或少受洪水威胁。政府工作报告高度赞扬说,“有些地区能以小利服从大利,牺牲局部,照顾大局”。来自各相关地区特别是受益地区的代表们得知情况后深为感动,表示将发动群众捐献粮食救济上游灾区同胞,并组织慰问。这次大会主席团根据各代表团的建议,以大会名义致信慰问英勇参加防汛排涝斗争的全省人民。此外,苏州专区作为受益地区,还专门以代表团名义写信给高淳人民,保证力争全专区超额增产六千万斤粮食,表示“一定以完成和超额完成增产任务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他们,支持他们”。大会收到59件提案每年省人代会上,代表的议案和建议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这方面情况如何?首先,那时候不叫建议或议案,而叫提案。在今天提案概念有了一些变化,成为了履行人民政协职能的重要方式,政协委员等成为了提案主体。这次大会收到的书面提案共计68件,将内容相同的提案合并后为59件,可以分为“财经”“政法”“文教”三类,其中财经类42件,政法类7件,文教类10件。59件提案中其中包括徐建华的提案。通过搜集工友们心声,她提出一要工人和管理人员同工同酬,二要保障工人们有足够休息时间,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这59件提案是怎么处理的?有3件提案大会主席团在会上研究办理了,即上文提到的提请大会写信慰问在防汛排涝战线上艰苦斗争的全省人民,另外两件是:写信慰问驻江苏境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朱总司令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
有关防汛排涝、工农业生产、农村供销工作、继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及文教卫生、防治疫病等50多件提案,除已列入大会决议或大会总结报告中外,凡涉及个别具体的问题,由大会送交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处理。那么,这些提案办得怎么样?周氐回忆,他和南京农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共同提出一件提案,建议应在南京设立供应计算尺等教育科研必需品的地方,方便理工科教学。后来,南京很快开设了教育用品商店、科研用品商店。周氐谦虚地说,当时尚没有向代表反馈办理情况的程序,也不知道是不是提出建议有了效果。会上选举出67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是选举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其过程是,首先按照选举法的规定,经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各民主党派江苏地方组织和江苏省各人民团体共同协商后联合向大会提出候选人名单。接着,主席团会议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确定代表候选人名单,交由大会分组进行酝酿和讨论,然后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选举。
主席团会议8月9日确定名单后,各小组是如何讨论的?当时史料记载,“代表们在讨论代表候选人名单时,都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地进行了酝酿研究。从九日晚到十日早晨,很多代表就分头集中在一起漫谈;上午,各民主党派江苏地方组织和江苏省各人民团体代表又单独进行了研究,下午则分组讨论。”讨论经过了一整天,代表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随后,大会主席团召开会议,听取了各代表小组对讨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情况的汇报,并讨论和通过了选举的程序和方法。
8月11日上午8时,大会进行了选举。会议通过了24位发票、监票、唱票、计票工作人员,接着449名代表投票。选举工作人员统计选票结果显示,67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67人均获得大会出席代表半数以上的选票,其中有绝大多数的候选人并获得了全票。这67人来自于各个方面,有很多与工农业密切相关,如前面提到的全国劳模李士海,蚕丝教育家郑辟疆,农技专家金善宝,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等;有许多人是各领域的的杰出代表,我们耳熟能详、如雷贯耳,如教育家吴贻芳,摄影家徐肖冰,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史良,经济学家薛暮桥,剧作家丁西林,文学家郑振铎、叶圣陶,桥梁专家茅以升,物理学家钱伟长、周培源,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心理学家潘菽,社会学家费孝通,漫画家华君武。这其中,也有“后龙潭三杰”之一的陈忠经这样的传奇,我们也找到了曾任新华日报首任社长的潘梓年,曾任新华日报新闻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的章汉夫的名字。大会闭幕后,当时还举行了两项活动:全体代表到中山陵,向孙中山先生遗像献花圈;接着到雨花台向人民革命烈士墓献花圈。此时,雨花台烈士陵园才筹建不久,许多我们熟悉的建筑和纪念设施当时还没有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