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以智赋能,以数提效,全面推动我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数字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2022年7月2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的实施意见》(桂发〔2022〕18号),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数字广西建设“一核双引一底四驱”的总体思路。“一核”即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双引”即以数字政府建设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引领,“一底”即建设数字“新基座”,“四驱”包括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
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条例》(草案),涵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加强数据安全等内容,旨在通过地方立法促进大数据发展。9月13日,《条例》(草案)通过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提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数字经济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两次调研数字广西、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自治区主席蓝天立专题研究数字广西重点项目建设。自治区层面召开全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动员会、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推进会、中国—东盟信息港第七次指挥部会议等。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治区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拟调整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广西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要素保障。
围绕“一核双引一底四驱”总体思路,出台《广西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新基建等作出全面部署;即将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服务优化的目标任务,数字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筑牢抗疫数字防线,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彰显政治担当,驰援一线抗疫。
2022年,东兴、百色、崇左、钦州、贵港、北海等地先后出现疫情,其间梧州突发“3.21”空难。全区大数据发展系统闻令而动,第一时间驰援疫区,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牵头组建疫情防控大数据专班以及隔离转运分指挥部,转战8市23县,开展隔离场所建设、转运隔离管理、流调溯源、联防联控、健康码转码赋码等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加强平台建设,筑牢技术防线。
抗疫期间,边实战边建设边优化“桂战疫”平台,整合核酸检测、免疫规划系统,开发建设流调溯源、隔离转运、隔离点管理、网格管理、广西健康码等系统功能,构建核酸检测、流调、隔离、管理、赋码等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做到一码识别、一码转运、一码入院、一码隔离、一码解除,在北海、崇左等地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桂战疫”平台累计上线3400多个隔离点信息,隔离转运重点风险人员10.9万人,健康码精准赋码724万人、累计扫码亮码超过115亿次。
同时,强化“桂战疫”和健康码基础保障,优化升级健康码,贯通核酸、行程、疫苗接种等数据,实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码、接种码“四码联查”,有效提升广西健康码并发查询率,确保健康码在我区历次抗疫中安全平稳运行,避免了健康码“崩码”问题。同时,结合全区疫情防控实战需求,开发团体码,推广反向扫码、电子哨兵、外防输入系统、统一场所码、“我的群组”、区内行程信息查询等常态化应用,解决老、幼及失能群体出行难题,为团体疫情防控提供便利,“党建+网格+大数据”成为我区开展常态化防控的重要支撑。
今年5月4日,刘宁书记看望慰问疫情防控大数据科技青年突击队,充分肯定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一)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便民利企“微改革”、政务服务“全链通办”,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改革成效获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的高度肯定。
一是全域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2022年,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打破数据和审批壁垒,创新实施“一门受理、一章审批、一套标准、一个协同”,形成了广西“四统一”模式。目前,来宾、贵港、柳州、梧州、北海、玉林、贺州等7市在全域推行改革,其中来宾、贵港全面完成。2022年以来,来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办件9.6万件,其中象州企业申请事项审批环节总体提速60%以上;贵港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办件8.1万件,“最多跑一次”事项6980项,提速率达86%。
二是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微改革”。推出企业开办“全链网办”、税费优惠“即办即享”等28项便民利企“微改革”举措,通过数据共享、系统融合、业务对接,构建简易、快捷、便民、公开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全区先后推出新生儿“出生即入户”、企业注册“开办即开户”、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办证”等系列“微改革”。
三是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全链通办”。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围绕企业从设立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个人“生、婚、住、逝”等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和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需求,梳理和编制企业、个人、特殊群体3张“全链通办”任务清单,涵盖企业开办、企业准营、员工招聘、新生儿出生、公民婚育、公民退休等13个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推动固定式套餐服务向清单化集成服务的升级。柳州市围绕汽车、油茶、螺蛳粉等特色产业需求,拓展专业化“集成服务”,通过审批服务的集成优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助力。
四是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成全区行政许可事项梳理,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支持南宁强首府战略和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加快自治区级行政权力事项下放。指导推动钦州市灵山县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北钦防政务服务一体化,助力三市高效协同发展。
(二)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智桂通”平台上线运行。平台构建全国省级层面首个集政、商、民、客为一体的移动生态开放体系,项目创新采用了“政府授权、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特许经营(ABO)建设模式,是广西在数字政府建设模式上的全新探索。政用方面,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高频事项“掌上办”。商用方面,实现远程签约、线上加章、文本互换,以及惠企政策兑现、企业信用、电子税务、招投标信息等企业服务。民用方面,上线一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应用,加快实现社会生活数字化。客用方面,实现了查询、服务、监管一体化。数据汇聚方面,接入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及生态企业数据资源565项,探索基于“智桂通”数据建设数据分析产品、数据交易等创新服务应用,为激活广西数据要素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桂融会”系统上线试运行。系统整合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视频会议资源,构建移动会议终端服务体系,覆盖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实现视频会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办会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目前,“桂融会”初步完成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视频会议系统融合互通,各级视频会议系统加快整合对接,初步实现可支撑全区6000个会场和移动终端自由召开视频会议。
三是“互联网+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广西“互联网+监管”试点建设,实现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十多个部门的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项目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非现场监管,成为第一批完成地方非现场监管系统与国家系统对接任务的省份,重点监管领域系统对接率100%,对接速度排全国第八名,初步形成了纵向对接国家、横向覆盖行业的非现场监管网络,为实现对非现场监管资源的统一调度打下基础。此外,广西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全区政府网站资源优化整合,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省级网站前列。完成区市两级12345政务热线整合归并,推动110热线与12345热线联动,北钦防一体化12345热线联动。推动企业电子印章应用,全区统一企业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为4050家企业颁发电子印章20285枚。
四、加快数据融合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破冰前行
(一)数据共享开放不断加快。
实施政务数据汇聚总量突破100亿条、公共数据开放总量突破10亿条、社会数据汇聚总量突破1亿条、电子证照汇聚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四大攻坚战,数据要素集聚平台加快建设,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共2695个部门,共享库表数据库总量56亿条,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桂通办”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对接率95.7%,非涉密业务专网迁移打通率、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率99%,每年至少节约信息化建设运维资金7.1亿元。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支撑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共611个部门,公共数据开放总量5.5亿条,2021年我区公共数据开放指数排全国第五。政务数据在疫情防控、群众办事、企业开办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二)数据要素流通不断提速。
面向14个市、54个中区直单位和23家区直企业,开展数据要素价值评估,围绕20个应用场景,制定37项评分标准。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加快推进数据要素运营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心挂牌交易数据产品达212个,交易规模达7100万元,实时接口调用次数超过7.9亿次,累计注册会员126家,提供东盟十国超700万家海外企业征信数据,为境内近3万家外贸企业提供深度数据查询服务。在全国省级大数据交易机构行业影响力、服务品类、服务规模综合排名前列,获批工信部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列为全国16个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之一。
(三)数据融合应用不断拓展。
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赋能实体经济、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激活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一大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桂通办”平台贯通覆盖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共对接16万项事项、对接事项完成率99.99%,注册用户超4300万,730个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理”。2021年,广西移动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六。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会同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共同推进“桂信融”平台应用推广,出具全国首张“银行+政务”企业综合信息报告,为开展企业贷款授信前的背景调查、贷前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市场主体融资超4000亿元。
五、强化重点项目招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壮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权威发布,今年1—7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指标——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458.54亿元,增长24.9%,增速排全国第三。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到1.45万家。据广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成果,今年6月,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十,比2021年底排名进步九名。
(一)数字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梳理自治区、市两级28类数字经济支持政策,明确8个领域数字经济产业链招商任务,赴广东、浙江、北京、重庆等地开展产业招商,举办全区信创和鲲鹏产业生态(玉林)现场会、元宇宙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产业链推介招商会等。推动浙江海康、云从科技、珠海奔图、百度等数字企业加快落地,广西汽车电子标识项目落地注册。华为广西区域总部基地、北部湾智慧港口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阳天电子数字能源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培育认定桂林、北海、南宁、柳州4个数字经济示范区,南宁创新研发、柳州智能制造、桂林电子制造、北海软件服务等形成特色,指导百色申报获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启迪创新、桂贸天下、天下秀等平台经济企业蓬勃发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今年6月落成开园,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华为钦州数字小镇等数字经济园区加快建设,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二)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开展“大数据赋能行动”,推动传统企业改造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在钢铁、制糖等领域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筹建中国-东盟信息港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广西信创产业联盟、广西大数据协会等,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升面向东盟的产业聚合能力。建设中国—东盟鲲鹏生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与项目、企业、产业发展融合,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2个、在建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超2.4亿,累计标识解析量超6.9亿。实现柳州螺蛳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相结合。推动柳州市车联网先导区加快建设,一期项目即将建成。成立广西网络直播协会,加快广西优质产品特别是横州茉莉花、梧州六堡茶、柳州螺丝粉等特色农产品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网络化销售。
(三)数字“新基建”基础不断夯实。
截至今年8月底,“信息网”基础设施大会战纳入发改云项目库项目617个,年度计划投资464.9亿元,已开工项目559个,开工率90.6%;完成投资320亿元,占年度400亿元投资任务的80%。“信息网”累计投资完成959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三年投资921亿元目标任务。新建5G基站1.3万座,累计建成5.6万座。全区5G用户数接近1500万,排名西部第二。全区4G网络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超18.4万座基站,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区千兆宽带用户达379万户,排名全国第六,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以上区域全部覆盖“双千兆”网络。全区已建、在建93个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最大承载能力达到32.2万架标准机架。广西移动、广西电信等一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成试运营;中国—东盟星动云算力中心、南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积极调研谋划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项目。广西疫情云、信创云、电子政务外网二平面上线运行;信创工程竣工验收。
六、数字丝路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外部空间不断拓展
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科技合作、经贸服务和人文交流五大平台,加快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拓展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外部空间。
(一)要素保障不断完善。
印发了《广西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2022—2025年实施方案》,编写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白皮书(2022年)》,出台了《关于支持面向东盟的数字化建设实施意见》《中国—东盟信息港重点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为信息港建设强化了要素保障。
(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信息港总体规划46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竣工41个,开竣工率89.13%;2022年度重点项目85个,开工建设71个,开工率83.5%。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运行管理不断优化,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推动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项目落户广西。上半年,全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70.46亿元,增长105.2%,中国—东盟跨境设施互联和经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人文交流持续深化。
举办第五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产业合作论坛、数字技术创新大赛等系列会议、活动,柬埔寨邮电通讯部部长谢万迪、老挝技术与通讯部部长波万坎、缅甸交通和通信部部长丁昂山、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部长猜乌等东盟高官线上致辞,一批东盟驻华使节现场出席论坛,杨长风、刘韵洁等院士作学术交流。以会为媒,发布了全球首部“北斗量子手机”等一批数字技术成果,与国内有关省市以及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国签约32个项目,协议金额超100亿元。
七、筑牢数据安全底线,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一)数据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出台了《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壮美广西政务云管理办法》《广西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广西政务数据资源调度管理办法》《广西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等政务云、网、数据管理办法,起草了《加强全区数据安全管理的意见》《数据安全职责分工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数据安全协调机制、数据安全联络机制等,初步形成政务数据闭环管理机制。
(二)数字政务一体安全逐步强化。
对全区3640个云网、中心、节点等进行云网合规性检查。开展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检查和攻防演练。南宁、来宾两市异地备份中心建成使用,建立约1400台云备份服务器,备份数据约6718T,为做好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日常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扩容自治区级政务云灾备中心,加快各市云灾备体系建设;推进政务云、网扩容升级,提升政务云网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和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近年来,全区政务云、政务外网和政务数据未发生系统性安全事故。
八、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制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数字经济总量不大,竞争力不强。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缓慢,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偏低,工业融合水平仅排全国第26位。
二是数据要素价值没能充分释放,市场培育刚刚起步。全区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社会数据、电子证照总量偏低,与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大量数据资源仍沉淀在部门和企业,特别是优化营商环境急需的水、电、气数据汇聚仍处空白,不足以满足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需求。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业态较为单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不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滞后,新型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总部经济类的平台型企业较少。
四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有待突破。基础科学、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与先进地区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原创能力不足。
五是数字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云网基础保障能力不足,自治区级政务云已处于满载运行状态;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于2011年投入运行,网络设备逐渐老化,故障频发,设备性能下降。
六是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内外联动不够。中国—东盟信息港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的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与东盟国家间、省部间、厅局间的建设合力需强化,信息港建设的综合支撑、项目推进、资金投入等方面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七是大数据人才匮乏。发展基础薄弱,数字经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超过70%的毕业生流向区外;区内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广西集团面向全国人才引进困难,所引人才大多为区内循环。
九、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的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一核双引一底四驱”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广西赋能壮美广西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完善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强化规划政策保障。
组织筹备召开深入推进数字广西建设大会,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广西建设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完善数字广西建设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出台《广西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数字广西建设的四梁八柱;加快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条例》出台,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制保障。
(二)强化数据核心地位,坚决打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四大攻坚战。
推进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监管四位一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三类数据要素市场化平台,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作,启动广西首席数据官试点工作,加快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管理办法,规范广西数据要素市场活动。以办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优化营商环境、疫情防控等与群众、企业生产生活相关数据为重点,助力打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四大攻坚战,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区政务数据汇聚总量突破100亿条、公共数据开放总量突破10亿条、社会数据汇聚总量突破1亿条、电子证照汇聚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四大目标。
(三)突出服务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一是深化政务服务领域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全链通办”、便民利企“微改革”、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全面深化“跨省通办”“全区通办”,年内新增不少于100项“跨省通办”、220项“全区通办”事项。开展市、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梳理工作,推进县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落实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式放权,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二是加强线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桂通办”平台,累计完成1500个创新应用,60个智能审批事项,以及200个“一件事”套餐的配置;新增接入100个高频移动端便民应用;开展涉企电子证照汇聚,力争年底前实现全面汇聚并共享使用;推动企业电子印章应用,推进全区30%的企业使用全区统一企业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管理制度,推进12345热线与110热线建立联动工作,开展12345热线舆情分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加强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数字广西协同调度指挥中心项目,赋能数字政府大脑智治建设;规划建设“桂通管”平台(数字政务一体化监管平台),以“一网通管”保障“一网通办”;加快推进政务云、网升级改造,提高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加快自治区政务服务场所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政务服务组织保障。
(四)突出共建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支点作用。强化国家层面统筹,争取建立中国—东盟信息港省部际合作协商专项机制,争取将更多面向东盟试点工作落到广西,汇聚面向东盟开展业务的数字经济企业,尽快印发实施《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二是不断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共建。争取在广西落地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加快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马来西亚柔佛州绿色数据中心项目,加强北斗技术应用推广“走出去”。三是牢牢抓住新一轮数字经贸合作突破口。推动百度、珠海奔图开展面向东盟业务,打造面向东盟的华为总部基地。重点促进中国—东盟跨境征信平台(东信)、容器云平台(东信)、易连接(Elinking,东信)面向东盟应用。四是抢占技术应用创新竞争制高点。推动成立中国—东盟信息港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广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东盟国家“一国一策”研究。推动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东盟语种智能翻译平台。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润建股份公司等企业依托海外分公司在东盟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润建股份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落地的玛琅电子烟厂IT机房总包等项目,支持北威信息科技公司在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注册海外分公司,加快在东盟布局数字化业务。五是持续下好数字文化交流先手棋。通过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大会、中国—东盟智慧城市论坛、元宇宙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等高端论坛和大会,开展专题招商推介会,将论坛成效和产业项目引进结合起来,推动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数字文化交流传播,以文化先行带动各领域全方位合作。
(五)强化基础支撑保障,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坚决打赢“信息网”建设收官战。围绕“信息网”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累计投资突破千亿元目标,加快云、网、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我区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南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或加快建设。
二是筑牢网络和数据安全底线。加快出台《加强全区数据安全管理的意见》《数据安全职责分工方案》等规章制度,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数字政府一体安全等重大项目建设,解决政务云资源、网络、安全等应用需求,全面提升我区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强重大赛事信息技术保障。加快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信息技术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建设目标任务,确保运动会顺利举行。
(六)聚焦激活增长动力,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链建设。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展数字经济产业链招商,推动浙江海康、珠海奔图、北京超图、商汤科技等一批在谈项目加快落地。制定《加快广西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大数字经济示范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广西汽车电子标识项目、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柳州市车联网先导区等重点园区和中国—东盟星动云算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力。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汽车、机械、制糖等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成立,组织开展第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申报、认定工作。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发展汽车、机械等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深度应用。依托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区块链创新中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强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项目资金和资源补贴发放,加快市级分中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等服务能力,赋能数字产业发展。加强数字广西智慧基础设施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团队及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水平。创办《广西大数据刊物》,提高我区大数据发展研究水平。
(七)围绕数字社会建设,加快一批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智桂通”“桂战疫”“桂融会”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切实提供社会服务普惠便捷水平。
一是加快“智桂通”平台开发建设。完善“智桂通”功能设计,推动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的移动端应用和数据整合,支持通过“智桂通”平台进行电商交易,通过定期开展电子消费券扶持等方式,鼓励用户在“智桂通”平台上消费。加快系统对接、应用开发和宣传推广,确保年底前上线超过800个高频应用,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户,移动开放生态圈不断壮大。
二是开展“桂战疫”平台升级攻坚行动。推进平台标准化建设,尽快完成管理端系统、“桂战疫”系统底座建设,进一步优化整体架构,完善可视化调度指挥、常态化防控应用、分层次管理端、统一场所码等功能,将“桂战疫”打造成为全区通用的系统底座。推进“桂战疫”在宁明县的常态化应用试点工作,扩大应用领域和范围。全面推广反向扫码、电子哨兵、外防输入系统、统一场所码等应用。
三是加快“桂融会”平台建设。依托“桂战疫”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成果,整合各级各部门视频会议资源,构建全区移动会议终端服务体系,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实现视频会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