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泸沽湖,一汪碧水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下,水鸟嬉戏,小船摇曳,游客驻足,无处不是恬淡美好、生机盎然。
横跨川滇两省的泸沽湖,被誉为“高原明珠”,在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之中,孕育了独特的摩梭族母系氏族文化,“走婚”的神秘与“女儿国”的风情,为这片生态之美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底蕴。
2023年9月23日和9月27日,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分别表决通过本省的“泸沽湖保护条例”,并于2023年12月1日起同步施行。
《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周年之际,2024年12月9日至11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媒体采访团来到泸沽湖,绕“湖”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探访《条例》带来的“生态之变”与“发展之机”。
以“源头治理”还原“生态之美”
走婚桥上,往来游客不时驻足欣赏、拍照;走婚桥下,无垠的草丛中团团碧波荡漾,水鸟在草海间快乐嬉戏。如此美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水域还因缺乏“管制”的人类活动而遭受污染、一片寂寥,一到雨季,草海里的水草疯长,加上上游雨区影响,草海水流淤堵不畅,沉淀物回流,水草腐化,草海的自净能力不足。
“盐源县投入2100多万元对大草海进行大规模的治理,草海总修复面积达5.2万多平方米,最深清理达80厘米,目前大草海中部区域水质较好,总体达到Ⅱ类标准,草海出湖口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湖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王明全介绍说。据悉,下一步,这里还将引入十头水牛,探索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提升草海的自净能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样进行了深度生态治理的还有“世界上十大日落最美景观拍摄点之一”的女神湾。曾经有十户居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经营民宿,违规取水、污水直排等问题屡禁不止,污水直入、废水渗入,导致湖面发黑、油渍漂浮,水鸟也越来越少。
《条例》规定,除合法合规保留的公共设施、文物、列入名录的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传统村落外,其他村庄(人口)、建(构)筑物、产业以及与生态保护治理无关的设施,应当制定方案逐步退出并妥善安置。泸沽湖景区按照“生态保护与传统村落保护”并重的原则,前后几十次走访女神湾十户居民,终于达成“生态搬迁”合意,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水入湖风险。
在泸沽湖四川境内居住着2387户农户,其中不少住户也有类似排污风险。2021年以来,景区自筹资金近6300万元,目前已完成关键的77户生态搬迁任务。
以“特色保护”带动“产业升级”
在与云南求大同的基础上,《条例》在传统村落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突出四川特色,倡导“积极探索结合走婚桥、猪槽船等特色鲜明、群众广泛认可的民俗传统文化场所和载体,开发、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泸沽湖镇达祖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摩梭传统建筑风貌保存良好,当地原住民保留着摩梭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怎样用好这片文化资源,按照《条例》指引高质量推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2023年年底,当地政府启动泸沽湖镇达祖乡村振兴和文旅提升项目。“每次规划前,我们会请各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规划成果出来后还会提请景区管理局审核是否符合保护的规定,请相关部门进行土地利用审查,层层审定后,我们再进行动工开发。”承接项目的众欣文旅盐源项目公司负责人刘忠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规划投资5.5亿元,占地1.32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古村风貌改造、环村道路建设、民宿改造提升、传统摩梭文化演绎、田园旅居体验与生态研学等。
以“提档扩容”护航“未来发展”
泸沽湖四川境内的村级产业发展也围绕着生态进行。同样有着国家级传统村落之称的舍垮村,把生态保护的思想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前大家都是人畜混居,也不注意环境保护,污水随意排放。通过对《条例》等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目前,村里9条废水处理管线安装完成,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活习惯大有改善。”村党总支书记李比玛扎石介绍,现在村里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背靠泸沽湖,走上旅游路,吃上生态饭。他说,目前全村已建成4500亩高原苹果和高原牛奶草莓产业,通过电商、线下销售等方式,逐步走上了农文旅共融发展之路。
还泸沽湖一片“生态绿”,除了村民自觉自律,还得益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投入。
“近年来,已投入3亿元资金,完善泸沽湖景区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系统,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项目15个,建成污水管道170公里,全覆盖解决泸沽湖周边7个村(社区)所有居民和经营户的排污问题。”盐源生态环境局局长阿学林说。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泸沽湖。”泸沽湖污水处理能力正在持续提档升级,目前,由政府投入2000万元,采用IBR工艺+紫外线消毒+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每日处理污水1000立方米至5000立方米,而实际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000立方米,可满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配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