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祖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化科技创新认识,赋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十四五”以来,我省相继印发《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2023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由省领导领衔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是政策引导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由税务部门牵头,省科学与技术厅等多部门配合开展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工作,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财政、税务、科技等部门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中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落地落实,2023年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减税3.54亿元。全省近5年用于“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相关科技财政资金14.87亿元,占该项资金总量的33.49%。2023年,全省通过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累计投入近3亿元,激励近792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有效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3.22%。三是强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助力赋能科技创新。为落实落细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大对工业企业融资支持及保险保障力度,加快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持续深入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助力企业科技创新。2023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投放中小企业贷款15961笔,共计1144.55亿元。省科学与技术厅与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合作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放款1.8亿元。2024年5月,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征集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需求,形成符合“再贷款”政策的备选企业名单,作为申请国家再贷款政策的实施基础。
二、关于“汇聚科技力量,赋能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是依托企业主体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水平。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引导磷化集团、中国振华、黎阳航发等龙头企业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试点建设,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我省重点产业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产业联盟。2023年以来,省科学与技术厅以国家创新平台整合为契机,着力推进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重组工作,完成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梅岭电源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先后制定出台《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省实验室建设;围绕关键零部件、大数据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启动第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建设工作,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全省重点实验室;正起草《贵州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省科学与技术厅研究制定《贵州省“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科研需求库和面向全国的科技资源合作库,为精准匹配科技资源提供支撑;2024年发布了关于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等技术榜单,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汇聚省内外科研力量解决我省主导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十四五”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316项,实施成果转化119项;组织中航发黎阳、磷化集团、贵州轮胎等20余家省内重点企业与北航、北理工、哈工大、中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达成实质性合作。三是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各相关部门成功举办第三届贵阳工博会、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大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促成青山、华友、华峰集团等龙头企业到我省投资布局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围绕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举办中国商飞客户会、奇瑞集团、宁德时代产业链对接会等活动,共招引“四化”产业项目5537个;2024年4月,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期间共达成合作项目298个,涉及金额3282亿元。
三、关于“创建科技创新评估,赋能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是强化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根据《工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遵循“企业自愿、地方推动、正向引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贯标、培训、评估、复核”的实施路径,指导企业开展评价,诊断问题、识别差距、确定等级。2024年6月21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贵阳举办了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贯标培训会,有关部门及企业共100余人参加培训。目前,正组织企业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自评估系统开展自我评价。二是强化创新平台主体个性化培育。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采取“一对一”辅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赴贵阳市等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主动服务企业,针对性分析工业企业创新需求,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帮助企业掌握创新平台创建方法,理解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消除申报盲区,加快打造工业领域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发展梯队,累计培育培训人数400余人,“点对点”上门辅导企业20余户。
四、关于“构建智能技术平台,赋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一集群、八城市、多边缘”算力格局,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机架达到80万架,服务器达到400万台建设目标。省大数据局印发《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设规划》,与多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的若干激励政策》,全方位支持保障算力网络发展。二是加快壮大主导产业,推进特色数字产业聚链成群。省大数据局研究制定全省及9个市州数字产业“一图三清单”,加快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补链延链强链,2023年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年总产值(收入)达2155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0.7%,居全国第16位,云服务“首位产业”在全省软服业占比70%以上,初步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伴随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项目落地投运,目前全省在建及投运数据中心达到47个,智算芯片10.17万张,总算力规模31.76EFLOPS,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数据中心正加快从“以存为主”向“算存一体、智算优先”转变。三是逐步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链建设,赋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单位依托华为盘古大模型,聚焦酱酒、煤矿、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布局人工智能训练基地,大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形成一批低成本、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华为云对省内8个重点行业、3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调研,根据企业需求,推动华为云及生态伙伴与11家行业重点企业签署了行业大模型联创协议。
五、关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赋能职能部门专业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及经费保障。2021年11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重点人才以事业编制身份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自《办法》实施以来,省财政厅共安排贵州科学院“蓄水池”人员经费143.68万元。2023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结合我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需求,支持从省外引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2024年,省财政厅共安排省科学与技术厅、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百千万”人才专项预算6220.85万元,用于保障“百千万”人才引进奖补等引才支出。二是着力引进产业急需人才。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单位承办的贵州人才博览会已连续12年举办,2024年第十二届贵州人博会共组织532家新型工业化企事业单位参加线上线下引才活动,提供有效岗位1788个,需求人才计划10556人。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引进培养一批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制造等方面重点人才。“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产业累计引培重点人才1032人。省科学与技术厅研究制定《贵州省“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抓实产业技能人才培育。2023年8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2023-2025年持续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黔人社通〔2023〕83号),支持我省工业企业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技能传承、技能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2023年全省工业企业共建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推荐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实施“贵州技工”培训工程,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培养计划,重点依托已建成的8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贵州技工”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共开展“贵州技工”培训4.07万人次。
六、关于“创新服务方式,赋能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2022年4月,省大数据局发布《贵州省“十四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软件开发和设计产业的重点任务,支持基于鲲鹏、飞腾等芯片架构的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2022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的实施意见》,提出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面,培育国产化软件生态。2023年11月,省大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的若干激励政策的通知》,提出支持在贵安新区新建智算中心项目,优先对国产化比例高的项目给予奖励。二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营造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生态循环。“十四五”以来,省大数据局印发《贵州省软件名园评估规范(试行)》,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创建的以软件产业为主导、拥有一批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性和品牌影响力的产业园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遴选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为更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提供数字化转型助力和支撑。2024年2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结合贵州工业实际,通过内育外引加快建立关键工业软件体系,重点面向工业控制、虚拟仿真等领域,发展数字管理、网络安全等软件产品,持续推动数字化基础夯实。三是加强工业软件创新协同,建立国产工业软件多方协同平台。省大数据局正会同相关单位统筹我省工业软件创新资源等,积极推进与先进地区的资源交换和优势互补,加强基于我省工业基础和发展动向的工业软件创新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工业软件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搭建企业间工业软件协同研发平台,鼓励产业链开展典型工业软件的联合攻关、集成应用与商业孵化。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我们将加快构建科技研发由企业出题、创新平台为企业服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科研投入向企业倾斜、科技成果由企业实施转化、科技资源面向全国引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引导
一是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对研发投入大、增长快和研发从无到有的企业综合施策给予支持。二是深化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三是实行“链主”企业联合出资挂榜制度,聚焦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由“链主”企业出题、选帅、评价和应用推广。四是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五是制定省属科技型国有企业“一企一策”科技创新任务书,完善国有企业研发资金管理体系、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优化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六是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建设“研发飞地”和离岸孵化创新基地。
(二)高质量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深入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融资需求调研,综合运用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科技保险、科技贷款补贴等金融工具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征集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需求,引导企业申请国家再贷款。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
聚焦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切实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能力、助推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成果对接机制,支持高校院所选派“科技副总”“科技专员”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是持续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公司+创新联盟”方式运作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乌江实验室等新型创新机构,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汇聚,为企业科技创新赋能添力。
(四)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持续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试点建设,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重点产业搭建协同创新产业联盟。二是以国家创新平台整合为契机,深入推进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重组工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全省重点实验室。
(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重点产业人才支撑效能。实施“服务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落实“银龄计划”“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项目,支持引进留用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大师和优秀高技能人才;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遴选相关领域专家人才为重点产业提供智力支撑。二是推进产业创新人才引进集聚。持续推进开展领导专家“以才引才”、省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人力资源服务业“双招双引”等活动,促成更多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落地创新创业。三是抓实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持续实施“贵州技工”培训工程,建设制定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培养计划,重点依托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贵州技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激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能传承、技能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
(六)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一是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二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新能源电池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磷化工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指导重点开发区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三是加强工业领域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企业数据分类分级和流通共享,提升数据管理、安全防护等能力。四是构建优秀服务资源池,重点支持华为云等机构精准助力企业数字化改造。五是动态完善数字产业“一图三清单”,加大智能设备、工业软件等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力度,依托贵阳高新区、大数据科创城等区域载体,加快引进工业控制、虚拟仿真、网络安全等软件企业及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硬件企业。六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网络通道,打造“智算中心”,助推“东数西算”。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29日
(公开发布)
(联系人:曾庆凯;联系电话:0851-886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