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贵阳市区域特色新能源产业生态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的答复意见
(一)关于建议一: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3年重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专项项目申报的通知》,积极组织各市州收集梳理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贵阳市择优筛选息烽县、开阳县编制了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专家进行了审查。积极指导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园区申报专项债、省级专项资金等,不断完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安排1亿元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建设,目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在组织项目评审。
(二)关于建议二:全面落实《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新能源电池关键组装材料与电池制造企业形成联动发展。其中,贵阳贵安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电池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正在加快构建新能源电池制造及其配套产业集群;“开阳-息烽”成功吸引贵州磷化、中伟兴阳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培育磷系、氟系电池材料及其原辅料产业集群。
(三)关于建议三:按照“一核两区”的总体规划布局,着力培育电化学储能电池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布局储能电池及材料产业项目6个,其中,已建成贵州聚能科技10MW/40MWh钒电池产业化项目1个,在建志喜科技年产200MW/1600MWh钒电池储能建设项目、为方新能源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振华义龙年产10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5个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全钒液流电池容量可达1640MWh,钠离子正极材料可达26.6万吨,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关于建议四:一是创新平台取得突破。由贵州磷化集团牵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伟新材料、贵州大学等业界骨干企业共同参与,成功组建国内首家省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吸纳创新联盟会员单位,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商业化应用全创新链的新能源材料创新联盟,目前由原有的11家扩展到了14家,正加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检测平台落地布局。贵州梅岭电源公司整合公司在电源检测方面的优势,启动建设新能源电池第三方检测平台,提供完善的检验检测服务,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材料及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三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围绕“到2027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总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竞争优势,集中要素资源精准破解瓶颈制约和短板弱项,迅速提升产能规模和创新能力,尽快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争取供应链优势地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到2024年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15%,重点产品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达到全国前列,全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
(一)聚焦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电动贵州”相关意见,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有效推动基地建设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结合当前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开展“探索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施多能互补降低综合成本试点”等专项研究,推动我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和电池体系多元化发展,保持我省产业发展竞争力,助推产业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聚焦资源保障和资金支持,巩固提升发展优势。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坚持“富矿精开”,搭建磷资源集中采购平台,在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上持续发力,更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继续统筹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发改、住建、交通、商贸流通、应急、消防、环保等专项资金投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所在园区,提高园区安全和环保水平。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调整省级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融资贴息等方式,更大限度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提升重点园区承载能力,为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聚焦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通过“省级统筹、市县推动”,构建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全周期服务体系,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安排存量建设土地,重点保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需求,对于重点项目合理用地应保尽保,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专班协调服务作用,强化“一核两区”重点园区及重点企业监测调度,精准掌握项目建设进度,跟踪协调项目建设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项目投产达产,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四)聚焦科技创新和智能改造,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重点支持贵州省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有效运行,技术成果转化取得积极成效。支持梅岭电源“动力电池及材料检测中心”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检测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有序引导磷酸铁生产企业强化技术攻关,向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延伸布局。充分运用我省“大数据”产业优势,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系统与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产品管理、企业运营等多方面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幅提升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结合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实际,制定企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梳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应用案例予以全面推广。
(五)聚焦储能机遇和招商引资,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加强链主招商对接,持续优化“一图三清单”,聚焦隔膜等关键环节,收集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图、拟招引重点企业清单,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进隔膜、集流体、导电剂、粘接剂等辅材和结构件生产企业等入驻,不断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提前谋划储能布局,围绕储能电池及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新型储能电池及材料产业落地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积极引进电池拆解回收项目落地发展,推动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落地布局,加快形成完整的上下游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及循环利用产业链。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17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刘云;联系电话:1398485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