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大竹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精准靶向发力,全力助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展现了人大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厉行法治筑牢屏障,不断打造“绿色格局”
大竹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用法治力量助推污染防治。一是以法律巡视护航绿色发展。紧盯“蓝天、净土、碧水”保卫战工作成效,先后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执法检查,提出16条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要求。二是以普法引领共建绿色家园。以“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联合印发《2024年大竹县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方案》,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以街头宣传、自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我县污染防治成效,同步开展环保设施对外开放活动,有效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三是以绿色司法守护绿水青山。县人大常委会还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开展视察、专题调研,凝聚检察监督合力,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2024年以来,大竹县检察院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4件,提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5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移送上级检察机关提起单独民事公益诉讼1件,办理的督促环保部门规范养殖废水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有效遏制企业污水直排。
坚持多维发力靶向监督,不断增进“绿色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大竹县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重点问题,统筹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调研视察等监督方式,打好监督“组合拳”,在更高起点上助推全县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一是在“提气”持续用力。每年定期听取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强化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监督整改,形成环保监督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截至10月31日,全县有效监测天数305天,达标天数284天,优良率93.1%。二是在“治水”上下真功夫。县人大常委会对县城护城河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了专项视察,进一步助推全县水质持续向好。目前,全县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6座,实现污水处理厂乡镇全覆盖。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3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铜钵河上河坝、东河岗架大桥、黄滩河双河口、平滩河牛角滩等4个国考断面和石桥河凌家桥、东柳河墩子河等2个省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为100%,切实守护好川渝人民“一江清水”。三是在“净土”上久久为功。与渠县联建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处理能力750吨/日;全县4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全面建成,其中城区大型垃圾中转站1座,设计处理能力500吨/日,配备密闭式垃圾运输车14辆;乡镇(街道)垃圾压缩中转站41座,设计处理能力795吨/日,设计配备密闭式垃圾运输车34辆,全县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
坚持优势转化协同发力,不断提升“绿色实力”
一是因势而谋。大竹因竹大竹多而得名,全县竹资源丰富,素有川东绿竹之乡等美誉。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大竹县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新风口。今年来,大竹县抢抓“以竹代塑”、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建设等新机遇,立“竹”资源、用“竹”优势、做“竹”文章,制定了《大竹县加快“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谋划部署资源培育倍增、产业能级跃升、文旅融合提升、科创赋能引领、应用推广示范“五大行动”,坚持把竹缠绕作为主线,加快打造500亿级竹产业集群,切实打通“两山”转化双向通道,促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是乘势而上。大竹县大力推进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竹纤维、竹浆纸、竹缠绕三大领域竹产业重点龙头企业项目3个,其中四川兴竹65万吨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已落地经开区,即将落地泰盛集团30万吨竹浆纸和大竹竹缠绕百亿级帮扶产业园等2个项目。2024年1-10月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15.1亿元,预计全年可达18亿元以上。同时,全力发展林下经济,已完成林下种植面积3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面积9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1万亩,成立食用菌、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16个,实现林下经济年产值5.67亿元。三是应势而动。6月3日,“三区四县”签订了《共建明月山森林“四库”示范带战略合作协议》。大竹县人大常委会庚即行动,对全县森林“四库”和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助力打造森林“四库”样板基地和现代林业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