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为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现将《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在站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请扫描下方葵花码,进入“粤当家”小程序,在“我要参与”栏目参加本次法规意见征集活动,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传真、信件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规处反馈有关意见建议(意见征集截止时间:2024年2月21日)。
(扫码体验“粤当家”小程序)
邮寄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64号,邮编:510080
电子邮箱:shehui_fgc@gdrd.cn
传真:020-37866804
附件1
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
(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工作原则】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国家保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第三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将法律援助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促进法律援助均衡发展。
第四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同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第五条【办案机关职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第六条【法律援助机构职责】法律援助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支付法律援助补贴。
第七条【律师协会职责】律师协会应当指导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按照规定将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督促律师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加强法律援助宣传、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管理。
第八条【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利用自身资源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支持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等方式为法律援助事业提供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第九条【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遵守服务规范,及时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确保法律援助质量。
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
第十条【法律援助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法律援助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援助知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开展法律援助的公益宣传,并加强舆论监督。
第十一条【表彰奖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形式与范围
第十二条【法律援助形式】法律援助机构可以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依法提供下列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一)法律咨询;
(二)代拟法律文书;
(三)刑事辩护与代理;
(四)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的诉讼代理及非诉讼代理;
(五)值班律师法律帮助;
(六)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代理;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形式。
第十三条【刑事案件通知法律援助】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下列人员之一,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
(一)未成年人;
(二)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
(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四)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五)高级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案件的被告人;
(六)缺席审判案件的被告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四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辩护】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查明拒绝的原因,有正当理由的,应当准许,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辩护的情况书面告知法律援助机构,同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另行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另行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十五条【强制医疗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案件,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六条【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法律援助机构根据需要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等办案机关、监管场所派驻值班律师,依法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建议、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等法律帮助,相关单位应当给予协助。
值班律师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还应当提供以下法律帮助:
(一)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释明认罪认罚的性质和法律规定;
(二)对人民检察院指控罪名、量刑建议、诉讼程序适用等事项提出意见;
(三)犯罪嫌疑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时在场。
第十七条【办案机关和监管场所的告知义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告知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获得法律帮助,并依法为值班律师了解案件有关情况、阅卷、会见等提供便利。
看守所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为其约见值班律师提供便利。
第十八条【依申请的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经济困难公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张相关权利时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第十九条【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工作需要制定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为扩大受援人范围,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调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申请与受理
第二十条【申请方式与管辖】公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由本人或者代理人到法律援助机构当面递交法律援助申请,也可以采用邮寄申请、网络申请等方式。
对依申请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由申请人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对劳动争议案件及其他民事法律援助案件、行政法律援助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由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复议机关、人民法院、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对申请其他法律事务的,由申请人向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义务机关所在地、义务人住所地、被请求人住所地或者事由发生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高龄、失能或者部分失能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属于本省审理或者处理的,可以向距离最近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对不属于本机构受理范围的,应当及时转交有受理权的法律援助机构。
第二十一条【申请材料】公民申请代理、辩护或者代拟法律文书的法律援助,应当如实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法律援助申请表;
(二)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三)经济困难说明材料,或者依法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证明材料;
(四)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材料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补充材料或者作出说明的,视为撤回申请。
第二十二条【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情形】法律援助申请人有材料证明属于下列人员之一的,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
(一)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二)社会救助、司法救助或者优抚对象;
(三)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进城务工人员;
(四)困难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重度残疾或者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
(五)因经济困难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之日起,一年内再次申请法律援助的人员;
(六)刑满释放、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无固定生活来源的人员;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三条【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情形】法律援助申请人有材料证明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一)英雄烈士近亲属为维护英雄烈士的人格权益;
(二)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
(三)再审改判无罪请求国家赔偿;
(四)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以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主张相关权益;
(五)服刑人员就人民法院决定再审或者重新审判的申诉案件申请法律援助;
(六)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七)属于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对象;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依法代为申请。没有法定代理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单位或者人员代为申请。
第二十五条【被羁押人员申请途径】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可以通过办案机关或者监管场所提出法律援助申请,也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代为提出。
相关单位应当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二十四小时内,将申请转交有受理权的法律援助机构,并于三日内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委托代理人协助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有关证件、证明等材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没有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无法通知的,相关单位应当在转交法律援助申请材料时一并告知有受理权的法律援助机构。
第二十六条【通知类法律援助管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知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统一组织办理。
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案件,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统一组织办理,也可以由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管场所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办理。
人民法院通知代理的强制医疗案件,由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统一组织办理。
第二十七条【管辖争议处理】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事项,申请人可以向其中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申请。
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的,由最先收到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发生受理争议时,由发生受理争议的法律援助机构的共同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案件量过大、超过其办理能力的,可以报请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协调其他法律援助机构办理。
第二十八条【受理手续】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应当进行登记,接收申请材料,出具接收凭证。
第四章审查与实施
第二十九条【审查期限】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材料之日起七日内进行审查。对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和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日内进行审查。
申请人提供补充材料、作出说明和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异地法律援助机构协作核查的时间不计入审查决定期限。
第三十条【审查标准】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根据下列条件,对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审查:
(一)申请人系公民或者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且没有委托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二)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
(三)申请事项本机构有管辖权;
(四)符合本省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或者申请事项依法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
第三十一条【经济困难状况核查】法律援助机构核查申请人的经济困难状况,可以通过在线核查、现场核查、协助核查等方式调查核实,或者由申请人进行个人诚信承诺。
法律援助机构开展核查工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有关部门、单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法律援助审查决定】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后认定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后认定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应当载明不予法律援助的理由及申请人提出异议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十三条【法律咨询】公民申请法律咨询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即时办理,无须审查和作出法律援助决定。
第三十四条【自由裁量权】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申请事项确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案情简单、诉讼标的小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形式的法律援助,也可以指导当事人自行诉讼。
第三十五条【回避原则】负责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相对人或者申请人、相对人的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三十六条【指派期限和要求】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之日起三日内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并将确定的法律援助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告知受援人。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指派律师并通知相关机关。
对于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以及死刑复核案件的被告人,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具有三年以上刑事辩护执业经历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对于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未成年受援人,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担任辩护人或者代理人。
第三十七条【先行提供法律援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决定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距法定时效或者期限届满不足七日,需要及时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行政复议;
(二)需要立即申请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保全或者先予执行;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
受援人应当在法律援助机构确定的期限内补交规定的申请材料。受援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补交申请材料,或者法律援助机构审查认为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终止法律援助。
第三十八条【另行指派法律援助人员】法律援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另行指派法律援助人员:
(一)与承办的法律援助事项有利害关系;
(二)依法丧失辩护人或者代理人资格;
(三)因承办法律援助事项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或者处分;
(四)因疾病、出国留学、长期外出等特殊原因,无法继续承办法律援助事项;
(五)有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为之一,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六)其他有必要另行指派法律援助人员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终止法律援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决定终止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
(二)受援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材料;
(三)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活动;
(四)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
(五)案件依法终止审理或者被撤销;
(六)受援人自行委托其他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七)受援人有正当理由要求终止法律援助;
(八)依申请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受援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员为其辩护或者代理;
(九)受援人拒不签署应当由其本人签字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导致法律援助事项无法办理,但受援人属于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十)受援人失去联系或者死亡,无法继续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除前款第十项规定的情形外,应当将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送达受援人。
第四十条【异议审查】申请人、受援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法律援助、终止法律援助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设立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五日内进行审查,作出维持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或者责令法律援助机构改正的决定。
申请人、受援人对司法行政部门维持法律援助机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一条【结案归档】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结法律援助事项后,应当自结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符合规定的结案归档文件材料。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人员提交的结案归档文件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依照有关规定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法律援助补贴。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法律援助机构也可以根据办案需要于结案前先予支付法律援助补贴。
第五章保障与监督
第四十二条【法律援助补贴标准】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本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援助的服务类型、承办成本、基本劳务费用等因素制定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制定的补贴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第四十三条【受援人权利】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过程中,有权向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了解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情况。
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情况。
第四十四条【更换法律援助人员的情形】法律援助人员在法律援助过程中未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援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一)拖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二)擅自终止或者转交他人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三)泄露在办理法律援助事项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当事人的隐私;
(四)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指使、煽动、教唆、诱导受援人采取非法手段解决争议和纠纷;
(六)与他人恶意串通侵害受援人合法权益;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未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更换法律援助人员,并告知受援人。
第四十五条【投诉查处制度】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投诉查处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的方式和渠道,接到投诉后,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受理和调查处理,并及时向投诉人告知处理结果。
第四十六条【诉讼、公证、司法鉴定费用减免】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况对受援人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对法律援助人员复制相关材料等费用予以免收或者减收。
受援人凭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有效文件申请办理公证、司法鉴定的,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受理后应当减收或者免收公证费用、司法鉴定费用。
受援人凭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有效文件申请勘验、评估、审计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相关机构依照规定缓收、减收或者免收勘验费、评估费、审计费。
第四十七条【受援人行为规范】受援人应当协助、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的工作,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欺骗、虚假诚信承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
(二)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材料;
(三)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活动;
(四)无正当理由要求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五)要求法律援助人员提出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请求;
(六)干扰、妨碍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或者威胁法律援助人员;
(七)其他不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法律援助义务】律师、律师事务所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本地律师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法律援助需求的,由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协调。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承担与其工作范围相适应的法律援助义务。
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办本行政区域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法律援助事项。
第四十九条【法律援助机构协助义务】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过程中,可以请求法律援助机构出具必要的证明材料或者与有关机关、单位进行协调,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予以协助。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需要翻译、专家服务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协助解决。
第五十条【办理情况报告】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要求报告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情况。
法律援助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拒绝其辩护或者代理;
(二)有依法应当终止法律援助的情形;
(三)主要证据认定、适用法律等方面存在重大疑义的;
(四)发现与本案存在利害关系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继续承办案件的;
(五)涉及群体性事件;
(六)有重大社会影响;
(七)其他复杂、疑难情形。
第五十一条【便民服务站点】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安排法律专业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及法律援助需求集中的地区或者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在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众集中的地区设立流动工作站巡回受理法律援助申请。
第五十二条【信息公开制度】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法律援助资金使用、案件办理、质量考核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三条【质量管理】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综合运用质量评估、庭审旁听、案卷检查、征询办案机关和回访受援人等方式,加强法律援助质量管理。
第五十四条【告知义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或者相关事务过程中,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有权申请法律援助。
第五十五条【信息数据共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税务、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有关单位应当加强与法律援助机构的协调配合和相关信息数据共享。
第五十六条【信用信息工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法律援助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推送工作机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法律援助申请人诚信档案和虚假承诺失信名单,并共享至同级信用信息平台。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违反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的法律责任】受援人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已实施法律援助的费用,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受援人同时符合纳入虚假承诺失信名单情形的,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共享至同级信用信息平台。
第五十九条【冒用法律援助名义谋取利益的法律责任】冒用法律援助名义提供法律服务并谋取利益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较轻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两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
第六十条【未按标准支付补贴的法律责任】法律援助机构未按照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补贴标准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补贴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法律援助人员定义】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依法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中具有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
第六十二条【适用规定】军人军属申请法律援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施行日期】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
附件2
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要点
一、对第一章中政府及相关部门、机构、协会的职责、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二、对第二章形式与范围中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规定、是否依据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我省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的范围作出限制规定等方面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三、对第三章申请与受理中申请方式与管辖、管辖争议处理等方面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四、对第四章审查与实施中审查标准等方面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五、对第五章保障与监督中诉讼、公证、司法鉴定费用减免等方面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六、对第六章法律责任和第七章附则有关内容的修改完善建议;
七、其他意见建议。
附件3
关于《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省司法厅厅长陈旭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就修订《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条例》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上位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需要。《条例》自出台以来,先后于2006、2016年两次进行修订。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适当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规定了法律援助的程序,明确了法律援助的保障措施等,原《条例》在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应当通知辩护的范围等方面与上位法存在不一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推进法律援助立法工作、提高法治化水平、提高法律援助质量等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改革措施和意见要求,确保法制统一,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及时修订《条例》。二是规范和促进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1999年至今,我省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约168万件,受援人约200万人次,案件量和受援人数连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相比,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保障不够充分、办案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加以完善。同时,近年来开展的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等重点工作,其经验成果也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总结和固化。
二、修订《条例》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2021年公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订);
3.《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令第385号,2003年公布)。
(二)政策文件。
1.《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5〕37号);
2.《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16〕3号);
3.《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办法》(司规〔2020〕6号);
4.《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办法》(军法〔2023〕12号)。
三、《条例(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原《条例》共7章65条,经我厅起草修改,共新增15条,删除13条,修改完善46条,并对有关条款顺序作了调整,对部分条款内容作了整合,形成现在《条例》修订草案共7章66条。其中,第一章为“总则”,明确了立法目的、工作原则和部门职责;第二章为“形式与范围”,规定了法律援助的对象、形式和各类法律援助的范围;第三章为“申请与受理”,规定了法律援助的申请受理程序、管辖原则等;第四章为“审查与实施”,明确了法律援助的审查期限、审查标准、指派期限和要求等;第五章为“保障与监督”,规定了法律援助补贴标准、费用减免以及信息公开、信用数据共享等制度机制;第六章为“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有关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七章为“附则”。
主要修订了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修改了部分与《法律援助法》不一致内容。
为保持法制统一,对与《法律援助法》明显不一致的部分内容作了相应修改。一是在法律援助对象上,删除了原第十二条社会福利机构和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规定;二是第十五条关于应当通知辩护范围的规定,根据《法律援助法》修改了相关表述;三是第二十二条将“无需提交经济困难申报材料”修改为“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并根据《法律援助法》修改了具体条款的表述;四是结合《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二条和原《条例》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的内容,增加了第二十三条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情形的规定。
(二)适当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
在《法律援助法》和原《条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一是第二十二条第四项将残疾人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的条件从“重度残疾且无固定生活来源”放宽为“重度残疾或者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二是第二十三条第四项、第七项进一步将“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对象”列入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范围;三是第二十三条第六项将“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情形从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修改为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
(三)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援助的程序。
一是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完善了法律援助的申请方式和申请程序;二是第二十六条完善了法律援助的管辖原则,增加了依申请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的受理原则,对劳动争议案件也增加了级别管辖,增加了“国家赔偿案件”和“赔偿义务机关”;三是第三十一条参考司法部《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规定》的表述,明确了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标准。
(四)将近年来开展的重要改革经验成果予以总结和固化。
近年来我省相继开展了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等重点工作,在《条例》中也有相应体现。一是关于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第十八条明确了值班律师的具体职责,第十九条规定办案机关和监管场所告知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提供便利的义务;二是第三十二条对经济困难状况核查的方式进行了细化,规定了有关单位及社会组织、村居委会和个人协助配合的义务,并明确“也可以由申请人进行个人诚信承诺”。
(五)完善了保障监督和法律责任。
一是根据《法律援助法》的规定,第四十五条明确了受援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的情形,第五十四条规定了应当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开制度,第五十八条明确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法律援助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推送工作机制;二是细化了《法律援助法》有关法律责任的条款。第六十条、六十一条对《法律援助法》规定的“受援人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法律援助”“冒用法律援助名义提供法律服务并谋取利益”的情形,结合工作实际对处罚幅度进行了细化。
以上说明和草案,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