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时评 > 正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乡村公共文化 服务保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15 作者:佚名 来源:江西人大新闻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现就我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基本情况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具体做到“六个突出”:

  (一)突出建章立制,加强制度保障。出台了《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试行)》。印发了《江西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版)》,明确农村“文体服务保障”项目全覆盖,为全面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保驾护航。

  (二)突出设施完善,夯实服务基础。一是全省100个县(市、区)均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1566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20686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都是100%,人均文化馆(站)面积290.8平方米。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95.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全省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5%,应急广播行政村前端覆盖率100%,建成大喇叭终端9.5万个。建有乡镇(街道)社区学校299所,村社区教育教学点1770个。二是推动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等主题功能空间。三是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乡村的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到达率、及时性。

  (三)突出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人员基本由文明实践员或党建宣传员兼任,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由村“两委”班子中1人兼职,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不少于1人,配齐配全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二是2013年以来选派10570名文化人才,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人才支持,培养了一大批“接地气、留得下”的基层文化人才和团队。全省76位乡村文旅人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能人)。连续五年每年遴选20位“最美基层文化人”在全省学习宣传。三是连续七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乡村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培训26期、3241人。配备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11.6万名。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音体美专职教师2400余名,已选派1.2万余名音体美专业师范生赴4000余所受援学校(农村小学)实习支教。四是发挥文化志愿者队伍作用,如万载县实施农村文化“万千百十”工程,通过组建10000名文化志愿者队伍、评选1000户文化中心户、建成100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培植30家基层优秀文艺团体,实施统一命名授牌、统一登记建档、统一管理培训、统一考核奖励,调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

  (四)突出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一是2018-2022年,全省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计541.9亿元,支出规模由93.3亿元增长至123.4亿元,在全国排名由17位上升至14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3位上升至18位;年均增长7.2%,比同期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高0.7个百分点。2018-2020年,下达省级资金2.4亿元,对全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资金进行奖补。2019年以来,统筹省级以上资金2亿元支持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整合。二是“十四五”期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3亿元支持18个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发行地方专项债券331.4亿元支持307个文旅项目。争取中央资金1.15亿元支持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统筹省级以上资金2亿元完善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三是2021年起,分别争取1570万元、1197万元、125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开展包括乡村在内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四是“十四五”以来,年均安排近9亿元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今年统筹省级以上资金1000余万元支持科普进乡村。

  (五)突出文化惠民,丰富服务供给。一是大力创作乡村振兴题材文艺作品,长篇小说《琵琶围》荣获第十六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散文集《回乡记》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江西大鼓《好心缘》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山茶花开》《抚河三道弯》等多部剧目在第十二届玉茗花戏剧节上展演。创作了《禾下乘凉梦》《江山如画:水北镇的新生活》等报告文学、《春到大江南》《此生只为你》等歌曲、《村口》《新时代建设者》等美术作品。举办了“乡村振兴·江西省农民画展”活动。兴国(山歌)、青云谱(灯彩)等6地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是常态化做好戏曲进乡村工作,指导地方按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要求,每年为每个乡镇配送不少于4场演出;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省级院团送戏下乡;每年补助24个脱贫县1368万元戏曲进乡村专项资金,为每个乡镇配送6场演出。三是在乡村坚持开展全国暨江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时代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文艺巡演、“书香赣鄱”全民阅读、江西省百县农耕健身赛等文体活动。创新开展“百馆千万场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614场,其中乡、村级活动5931场,参与群众1588.5万人次。广泛开展“大地欢歌”江西省乡村文化活动年,千乡万村闹新年、广场舞展演、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等14项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重点举办了全国四季村晚之秋季村晚主会场活动。四是全省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2022年提供的读书看报、观赏电影、文体活动等服务惠及1384.8万人次,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六)突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乡土特色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加快乡村振兴。篁岭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并涌现出“篁岭模式”“丫山经验”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6个;省5A级乡村旅游点37个,4A级乡村旅游点208个。井冈山神山村、靖安中源乡等6地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江西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设施效能不高。2020年事业单位改革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级别降低、单位合并,17个单位取消法人(占总数7.5%)。因基层“挂牌清理”统筹建设等原因,部分基层公共文化场所、文化设施与政府办公场所合建或共建,存在群众知晓度不高、服务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冲突、文化氛围不足、群众不愿上门、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二)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强。大部分乡村文化阵地服务人员都是乡镇、村干部兼任,没有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且缺乏专业化培训,存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策划活动能力偏弱等问题。

  (三)乡村文体服务供给不足。乡村公共文体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脱贫地区村民的公共文体资源普遍偏少。文化活动对接群众需求不够,形式又比较单一,村民不感兴趣。乡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进一步做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为全省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健全服务体系。修订印发《江西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实施《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设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和设施,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广播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现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应急广播、科普健身等资源,推动基层文化阵地融合发展。

  (二)加强人才建设。加强乡村校园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充实乡村学校音体美师资。挖掘培育1000名乡土文化能人和2000个基层群众文艺示范团队,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引导他们投身本土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全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学习宣传活动,积极推荐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能人)。

  (三)丰富产品供给。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加强数字化服务,增加乡村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总量,增加农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供给。广泛开展“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四季村晚”等体现农味的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公共数字文化进村入户”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持续开展“时代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巡演、“文明赣鄱行动”示范活动、“江西好人故事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农耕健身大赛、“天使”健身大联赛等群众性文体赛事。

  (四)强化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以政府自主运营、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在乡村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采取政府购买等形式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激活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服务效能。完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网络,鼓励各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三农政策宣讲、法律明白人等志愿服务活动。

  (五)加快融合发展。围绕赣之“味”、赣之“潮”、赣之“韵”、赣之“美”,培育红色文化IP、历史文化IP、休闲康养IP等一批辨识度高、市场前景好、游客评价高的乡村文化旅游IP。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主题酒店、精品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综合体,不断打造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度假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全省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升级。

  


原文链接:https://jxrd.jxnews.com.cn/system/2023/12/22/0203454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环保赣江行活动情况的报告 下一篇: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全省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