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在江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上
省政府副省长、省发改委主任吴晓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下半年需重点抓好的工作,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新旧动能协同拉动,全省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全省GDP增长9%,财政总收入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外贸出口增长3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8.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着力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精准、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面开展新一轮入企帮扶和金融、科技、产业链精准对接,清理一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全部取消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稳妥有序去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上半年退出煤炭产能115万吨。统筹抓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等重点任务,截至6月底,各类商品住宅库存去化时间由年初的10.2个月降为9.6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0.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七大领域补短板工作全面推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打好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提升“三大战役”,推进工业技改“三千计划”,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实体经济稳步回暖、效益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0%以上。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增长3.1%,茶叶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增长5.2%和6.4%。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动能加速孕育。深入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1+N”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5.9%、23.6%;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18.5%,注册资金增长85.6%。主攻重点新兴产业,对航空、现代农业、金融、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实施专项督查、专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1.7%,比去年全年提高1.6个百分点,锂电、电子信息、医药、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6.6%、25.8%、19.9%、19.8%,南昌航空城、中医药科创城建设进展顺利;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9.3%、48.8%、43.9%。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占GDP比重达42.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7%;分享经济广泛渗透,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加速布局,涌现出万佶、风快等一批本土化运能共享平台。
(三)着力挖掘内需潜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特别是召开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推进动员大会,进一步凝聚了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的合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7.8%,比去年全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推进会明确的1060个项目实际开工704个、超出计划数47个,今年980个省大中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5.2%。三清山机场、上饶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成投运,南昌地铁二号线首通段进入试运行阶段,江铃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欧菲光二号园区等项目开工建设,7条在建铁路、6条在建高速公路及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发布PPP示范项目584个,落地188个,引进社会资本696.4亿元。出台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文化融合发展、体育消费培育、康养消费示范四大工程,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21.4%、31.7%。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分别累计精简58%和68%;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面开展“一址多照”、“集群注册”改革。出台我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试点。省旅游集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推进。同时,财税金融、社会信用、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有效激发发展活力,民间投资增长13.3%,比去年全年提高3.5个百分点;非公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1%,比去年全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双向开放合作不断深化。高规格开展赴巴基斯坦、黎巴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活动。赣京、赣港、赣粤等重大招商合作活动成效显著,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0.8%。南昌综保区封关运行,赣州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首趟中欧双向班列开通,新开通南昌至深圳、福州的集装箱快速班列。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达31.8%。
(五)聚焦聚力赣江新区建设,发展板块支撑更加有力。进一步聚焦赣江新区建设,出台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功获批,新区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儒乐湖新城产业园、技术协同创新园、创新创意小镇等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赣江新区GDP、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19.3%、16.4%、9.6%,新区核心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着力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成功举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五周年系列活动,对加快苏区振兴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与5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进一步对接了一批重大项目、重大事项。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带等重大产业平台支撑力增强,赣州等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快于全省。支持赣东赣西协同发展,从省级层面协调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大数据、智能制造、大健康等产业发展较快;出台支持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六)积极主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成功获批,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一批制度建设,出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进一步推动河长制完善升级。实施一批专项行动,开展城市“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整治,全面启动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25个工业园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垃圾整治,开展环境污染曝光整治行动。建设一批生态工程,启动赣州国家级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抚河流域综合整治、昌铜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预计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时序进度,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0.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1%。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年初安排的50件民生工程实事扎实推进,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8.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力度加大、进度加快、质量提升,按照国家整改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逐项梳理整改清单,逐项制定整改方案,进一步加大责任压实、督查考核力度,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今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率超过60%。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6.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3.3%和93.8%。省本级和11个设区市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低于3%左右的年度控制目标。特别是面对6月以来的严峻汛情灾情,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抗洪抢险,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防汛工作取得初步胜利。
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来之不易。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宏观经济持续回暖面临不确定性。市场需求总体仍然不旺,受市场前景不明、投资回报偏低、融资能力减弱等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仍然不强;受有关调控政策影响,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制约消费、出口平稳增长的因素也较多。二是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尚需时日。当前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价格上涨带来的传统产业回暖,预计下半年PPI涨幅继续放缓,对工业增长可能带来影响。新经济新动能总量较小、层次不高,我省传统动能“大而不强”与新动能“势强量弱”交织并存。三是实体经济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运行成本有所回升,今年3月份以来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物流、用工、融资等成本有所上升,虽然制造业贷款增速有所回升,但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猪肉、禽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加上禽流感疫情及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虽然面临上述问题,但下一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有较多有利因素。从国际看,美国政府政策趋向务实,欧洲分裂倾向弱化,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稳定复苏。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党心民心高度凝聚,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国家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稳增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看,国家级赣江新区、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强创新促升级、降成本优环境、抓项目扩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效应将在下半年进一步释放,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强,为下一步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总的来看,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我省新动能正在加速孕育积累,传统产业回暖态势可望延续到下半年,预计全年GDP增长9%左右,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下半年需重点抓好的工作
下半年,要紧紧围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贯彻“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聚人才强创新促升级、降成本优环境增活力、抓招商引项目扩投资,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体来说,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1.主攻重点产业领域。坚持产业主攻方向,力争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航空产业,加快推进昌飞通航产业综合体、鸿鹄航空整机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安福通用机场,基本建成南昌航空城主体工程,加快推进景德镇航空小镇等建设,积极争取我省列入第二批通用航空示范省。新能源汽车,重点推进爱驰纯电动整车、昌河九江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生产整车2.5万辆、推广应用1.4万辆。智能制造,出台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洛太奇移动机器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打造200个“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推广应用2000台(套)智能制造装备。中医药产业,围绕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加快推进江中集团研发中心、中医药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出台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6个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加快博雅欣和制药、同和药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工业设计,积极推广应用工业设计创新券,加快推进省工业设计中心及江铃汽车、华意压缩工业设计中心、洛客等平台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江西)数据中心、上饶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建设,着力拓展大数据共享应用。全力推进鹰潭国家窄带物联网试点,发挥集聚、辐射效应,努力通过物联网与产业嫁接,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2.强化综合保障支撑。切实发挥省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1+7”推进机制作用,推动各专项推进小组尽快出台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深入推进创新驱动“5511”、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今年10个左右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20个左右重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争取新增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组织好全省“双创活动周”、培育新动能现场推进会等活动。突出抓好招才引智工作,抓紧制定落实我省人才发展改革意见的配套政策。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在落户门槛、住房补贴、创业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一批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吸引更多省外大学毕业生来赣就业创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力度,力争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1.3%。发挥好千亿级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作用,加快组建电子信息、中医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子基金,力争全年设立20支左右子基金。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力争全年“科贷通”、专利质押分别实现融资1.5亿元、6亿元。
3.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尽快组建我省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加快推进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培育若干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着力创建10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努力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省,支持南昌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二)聚焦项目带动、扩大投资,深入挖掘有效需求
1.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发挥抓项目扩投资对稳增长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重点加快1060个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开工项目建设。围绕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力争下半年开工昌景黄铁路、井冈山航电枢纽主体、宜春明月山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成九景衢铁路江西段等重大项目,尽快实现武九客专全线通车运营,加快推进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合安九客专等在建铁路以及新干航电枢纽、四方井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深入开展“工业项目落实年”活动,着力推进晶科能源双倍增、孚能车用锂电池、木林森LED灯具、业际电子触摸屏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万亿元;围绕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省文化中心、省养老服务中心、海昏侯遗址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继续推广PPP模式,适时发布今年第二批PPP项目;鼓励通过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债券、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停车场等新型债券募集建设资金。
2.着力挖掘重点领域消费潜力。聚焦培育新兴消费热点,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大力提升旅游消费,抓紧制定旅游融合发展意见,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批旅居车自驾车营地,争取实现武功山管理体制“六个统一”,扎实办好“红博会”等重大活动。积极拓展文体健康消费,鼓励省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健康医疗旅游综合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家政养老消费,完善家政行业标准,建设一批家政服务职业培训、劳务市场和输送基地;抓紧出台全面放开养老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意见,积极推进一批医养结合试点。
(三)聚焦抢抓机遇、绿色崛起,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牢牢把握中央批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历史机遇,以试验区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迈出绿色崛起新步伐。
1.加快形成一批生态制度成果。围绕构建六大制度体系,加快出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文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考评工作,争取年内形成20项制度成果。
2.着力推进一批生态行动。进一步推进“三治理、两提升、一督察”等六大行动。强化工业园区、农业面源、大气污染三方面治理,确保所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运,全面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加快淘汰工业园区燃煤小锅炉,全面完成我省5.2万辆黄标车的年度淘汰任务。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清河”两项提升,进一步推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基本消除铁路、高速公路主干道及沿线“脏乱差”现象;深入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核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专项行动,通过一年努力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督察,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督察等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尽快按要求整改到位。
3.大力实施一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年初确定的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抚河流域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尽快启动吉安百里赣江生态保护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开展第二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四)聚焦降低成本、扶持实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深化“三去一降一补”。精准深入降成本、优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1万亿”政策举措,出台我省第三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年内公布我省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开展贷款中间环节收费专项治理。加快传化智能公路港、省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物流效率。督促输配电价改革后调整的销售电价落实到位,减轻企业用电成本17亿元;力争全年完成直接电力交易150亿千瓦时。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快进度,确保10月底全面完成关闭煤矿52处、退出产能279万吨的年度煤炭去产能任务,研究制定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措施。推行房地产市场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预警提示和约谈通报制度,加快库存不足城市的土地供应、项目报建审批,严厉打击房企和中介违规行为,防止部分地市房价过快增长;督促各地尽快出台购买非住宅商品房落户等政策操作细则,加快非住宅去库存进度。支持企业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债务结构,力争全年债转股项目签约10家、落地3-5家。狠抓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补短板工作方案的落实。
2.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按照“一建带五化”的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完成今年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积极创建若干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出台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出台支持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政策,主动与东盟、台湾及沿海省市对接合作,吸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江西。积极发展智慧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加大“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创建力度,启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央媒推介活动,进一步在“地方鸡”、鄱阳湖水产品等方面再打造一批知名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
3.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好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提升等工业经济“三大战役”,抓紧出台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完善提升园区发展功能。大力实施技改“三千计划”,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11个“行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九江石化芳烃、江铜银山矿业技改、新钢节能环保改造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特别是强化实体经济金融支撑,着力优化贷款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考核和支持政策,建立对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评价机制;完善“财园信贷通”模式,推广无还本续贷等信贷新产品;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用足用好贫困地区“绿色IPO”通道,力争我省更多企业上市和挂牌、企业债券融资200亿元。
(五)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1.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投资审批首问责任制等试点;全面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完善提升全省信用平台,出台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抓紧制定我省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意见,尽快出台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和规划,加快推进“赣民投”组建步伐,推动江西裕民银行、瑞京人寿等尽快获批筹建,争取地方法人银行纳入国家“投贷联动”试点,持续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治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省招标咨询集团混改试点,全面完成省投资集团、能源集团等股份制改造。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尽快出台我省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抓紧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同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协会脱钩、事业单位用车等重点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新红利。
2.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全面推动赣京经贸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深度对接“长珠闽”,积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加快推广南昌国家开放型经济体制试点经验,大力推进南昌综保区、向塘铁路物流基地等建设。积极支持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打造综合性国际陆港,推动欧亚货运返程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快建设九江江海直达区域性航运中心,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组织好世界赣商大会、赣台会、中国500强企业峰会、外交部(江西)全球推介会等一批重大招商推介活动,推进产业链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和项目。强化对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复制自贸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大力推广国际认证互认、“一次备案,多次使用”作业等新模式,加快实现出口退税无纸化口岸全覆盖,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增长。
(六)聚焦做强龙头、协调发展,强化区域板块支撑
1.举全省之力推进赣江新区建设。按照“应放尽放、放则放尽”原则,将省级审批权限下放到新区。抓紧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地铁1号线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临空二期(拓展区)建设。加快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科院(江西)成果孵化转化中心、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尽快落地,推进明匠智能制造、中核智能停车、格特拉克研发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江西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江西银行直销银行、银行呼叫中心等项目。
2.纵深推进苏区振兴发展。以苏区振兴五周年为新起点,纵深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着力增强苏区发展内生动力,抓紧谋划京九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国机新能源汽车、青峰药谷、桐坪航空小镇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实施赣南脐橙、井冈蜜柚等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继续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年内实现54个原苏区县25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水泥路。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促进省部座谈会上提出的30个恳请事项尽快落实。
3.着力提升赣东赣西发展水平。研究出台支持向莆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稳步推进赣西(新余)跨行政区转型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早日批复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大力推进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抓紧出台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完成省域空间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在城镇落户。大力培育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出台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年内分两批创建60个省级特色小镇,并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镇列入国家特色小镇。
(七)聚焦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全力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在“精准”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强化精准识别,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台帐。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全覆盖、健康扶贫再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再精准、贫困地区村庄整治再推进四大工程,通过发展特色种养、资产收益、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项产业扶贫措施;尽快出台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去年4.2万户、今年7万户易地搬迁任务落实到位;同时,实施一批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电网升级、危房改造等项目,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常态化督查机制,不断压实市县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2.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进一步抓好50件民生工程实事。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积极稳妥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争取新增一批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全面完成棚改开工24.23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9.37万套的年度任务,提高保障房入住率。加快推动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严格落实养老金调整、低保人均补差标准,确保尽快执行到位。毫不放松防汛抗洪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强化措施、强化督查,夺取防汛抗洪全面胜利,并抓紧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扎实开展夏季百日安全专项行动,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弘扬担当实干精神,落实严深细实作风,强化督促落实和追踪问效,确保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