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过七月的豆田,阳光里翻滚着绿意盎然的希望,在一片豆田旁,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农艺师善从锐正拿着记录本认真记录着今年的实验组蚕豆的产出情况。
“今年的蚕豆单株有4000多株,要抓紧清理、登记、分析。六月已种下1500多份大豆材料和两组试验种,八月菜豆材料收获后又要开展反季蚕豆种植示范,来年一月份还要到干热河谷开展大豆、菜豆冬繁制种。”善从锐介绍,“我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观察、比对分析,在不断重复中发现不同、探索不同,这需要有相当的耐心、恒心以及平常心。”
心怀“种业梦”的善从锐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楚雄州农科院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他认为,作为一名豆类科研人员,育出好品种,研发好技术不仅是本职工作,更是责任所在。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野大地,与豆类课题全体人员聚焦食用豆技术难点和市场需求,以保障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围绕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节本增效轻简栽培等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搜集和引进蚕豆育种材料2865份,大豆材料1316份,选育出不同种类的彝豆新品种15个,在云南省内外推广应用160.57万亩,推动豆类市场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当选人大代表,我感到无上光荣,代表履职不仅是个人价值体现,更是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展示,群众信任我才选择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善从锐深知,作为人大代表要勇于为群众呼吁,依法行使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人大代表得多下基层、多调研、多实践,想民所想,为民发声。”自从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怀着满腔的热忱,从试验田的田埂到科研所的书桌,从百姓家的田间院落到积极参加各种调研活动,总是能看到他勤勉履职的身影,他愿做群众的“知心人”,也努力做好群众的“代言人”。
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善从锐提出了“关于落实科研项目预算调节权下放的建议”“关于科研项目激励机制政策细化落地,激发创新活力的建议”两项建议并得到了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肯定和答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他发现,单次采购的小额费用和交通费用等,难以开具票据凭证,难报账,为此,他在列席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期间召开的代表座谈会上建议,能有更加合理合规的方式,贴合工作实际,方便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种子破土而出,带来了生命和希望,他在豆田里守望,带来了百姓增收的期望。“我要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知责于心、履责于行,不断加强与基层群众的密切联系,善于从大局和全局上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好豆田里的守望者,留下坚实的履职足印。”善从锐如是说。(傅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