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马慧娟:在黄土地上“书写”乡村蝶变

发布时间:2024-07-1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黑眼湾,是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小到很多泾源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黑眼湾地处大山深处,只有十来户人家,交通基本靠毛驴,几乎没有经济收入。就是这样一个闭塞的小村庄,在脱贫的路上都没有被落下。”

  这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马慧娟笔下的老家黑眼湾。在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安居之前,马慧娟一直生活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叫作黑眼湾的小山村。生活的转变发生在2000年。那年秋天,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扶持下,马慧娟和乡亲们陆续搬迁到了红寺堡区。

  “搬到这儿,人一下子就活泛起来了!”马慧娟感叹。种完了田,还可以摘枸杞、西红柿……日子安稳了,马慧娟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故事。在土地上劳作的很多年,我都在思考农民的一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一眼望到头的重复?拿起笔的农民,应该去作怎样的表达?”

  随后,她开始用手机写作,十余年间,马慧娟摁坏了多部手机,在手机上敲出了几百万字,人们称她为“拇指作家”。作为乡村生活的观察者、生态移民的亲历者,马慧娟用文字记录移民搬迁的故事、书写宁夏乡村的变化。如今,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接连在各类平台发表,八本书籍也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她笔下有关移民搬迁后乡村蝶变的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除了农民作家,马慧娟还有个重要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基层代表,今年已经是她履职的第七个年头。为做好一线调研,马慧娟跑遍了红寺堡区的移民村,把乡亲们坐在炕头上的期盼写进了建议里;为了把两会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基层群众,她走进工厂、走进学校、走进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讲给乡亲们听。

  在一次调研中,马慧娟问乡亲们:“大家的文化生活是什么?”乡亲们却回答道:“我们农民种好地、喂好牛就可以了,文化这个事情,离我们太远了。”乡亲们的话语让马慧娟意识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为了帮助乡亲们精神脱贫,近年来马慧娟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移民文化保护,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创建为全国移民文化基地的建议”等。不仅如此,为了让文化惠及更多群众,她还在村里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把村民们发动起来,参与读书、写字、交流,把读书社变成学习交流和普法宣传的平台。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亲历者,马慧娟听后心潮澎湃。今年她提出的建议,就是希望农业农村部支持红寺堡区围绕酿酒葡萄、黄花菜、滩羊等产业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助力特色产业加快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从黑眼湾到红寺堡,再从红寺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有人说马慧娟的故事很传奇。但马慧娟说:“人生转变要归功于伟大祖国和这个时代。如果没有移民搬迁,我就走不出大山;如果没有时代发展,我不可能重拾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不可能走进人民大会堂。”展望未来,马慧娟表示,她将继续忠实履行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7/t20240716_4382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黄善辉:履职尽责践初心 情系群众解民忧 下一篇: 胡海娟:用爱耕耘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