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川蜀大地,骄阳似火,生机盎然,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5月20日至23日,一场关于科技与未来的探索之旅在南充市与遂宁市徐徐展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率领的执法检查组,深入这两个科技发展前沿阵地,探访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成效,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查。
科技企业的创新生态:从“电子工业大米”到“智慧集群”
在南充与遂宁的探访中,检查组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里既有行业巨头的稳健步伐,也有新兴力量的勃勃生机。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下称MLCC)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是电子工业用量最多元器件之一。南充三环电子,作为中国高端MLCC制造的领头羊,其发展历程如同一部生动的科技创新史。从单一生产线到全产业链布局,再到设立研究院,三环电子的成长轨迹,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而紧邻的溢辉电子,则展示了产业链协同效应的魔力,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无缝对接,彰显了产业集聚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溢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修原说:“我们主要生产电阻器,而三环电子生产的陶瓷基板正是我们溢辉生产电阻器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选择南充,就是瞄准南充三环来的,我们这是客户变邻居。”目前溢辉电子每天可生产5亿颗电阻器,产能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二。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执法检查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浮现——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驱动,正不断激发着企业的创新潜能。“天府科创贷”等金融创新举措,如同及时雨,为企业研发注入了源头活水。而地方财政对科技支出的显著增加,更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数据显示:
遂宁市48家企业获得天府科创贷2.11亿元,全市发放央行科技创新再贷款13.47亿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1亿元、同比增长 86.6%,发放总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
2023年,遂宁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达3.36亿元、同比增加20.43%,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达1.08%、提高0.43个百分点。
2023年,南充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1.35亿元。2016年至2022年,南充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5.3亿元增长到20亿元。
……
“南充市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由2016年的全省第20位上升到了2023年的第8位。目前正大力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果州优才计划’,出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8条’、引进人才支持政策‘24条’等措施。”南充市副市长文勇介绍到,现南充市拥有硕博以上高层次人才1.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5.7万人。吉利汽车、三环电子获省政府表扬为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中科九微、和泰光纤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培育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5户。
但挑战同样存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瓶颈,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更呼唤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高校科研:知识转化的桥梁
在西华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执法检查组见证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完美融合。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仅是科学探索的温床,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头堡。
“实验室建立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每年5项以上,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两项。‘多金属模块化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企业中应用后产生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西华师范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廖运文介绍到。
一项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明专利的累积,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模式,为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铺设了“快车道”。
执法检查组强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作用不可小觑。加强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更多高质量成果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机构建设:创新体系的基石
在机构建设层面,南充与遂宁展示出了对创新体系构建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南充市正在加快创建以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以及颇具特色的国家农高区,着力提升平台能级。遂宁市也在积极联动潼南、铜梁等5地,成立涪江流域科创联盟,以“仪器共享”“成果共转”等“十共”为工作抓手,共建成渝双圈科技创新走廊。
可以看到,两地政府不仅强化了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的建设,还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平台。政务服务的优化、审批流程的简化、金融支持的加大,这一系列措施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执法检查组指出,要避免“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持续推动创新平台的提质升级,确保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迈向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本次执法检查,既是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实施成效的一次全面体检,也是对四川科技创新潜力的一次深度挖掘。从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到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再到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步都指向未来。四川,正以科技为翼,向着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之路迈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技篇章。而这一切,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驱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四川科技创新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