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应城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优势,探索建立“1+N”生态环境监督模式,即在每年听取和审议上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的基础上,选取1~2个涉及具体工作的子议题开展重点监督,以点带面、积少成多,以有效监督助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围绕一个主题精准发力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美称,石膏、岩盐资源丰富,辖区内盐化工企业、石膏开采企业众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为确保《环境保护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应城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这一主题,加强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已连续五年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形成审议意见转政府及时办理,推动各部门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整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仅2023年一年,应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环保议题29次,召开环保专题会议19次,制定《应城市2023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城市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应城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整合资金1亿多元,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化工园区初期雨水池和事故应急池等项目建设,坚决整改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
开展N个活动全面发力
应城市地处汉江流域,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应城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以“水”为主题,在“水环境保护”上做文章,每年选取1—2个涉水环境保护的子议题开展监督活动。2021年开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执法检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视察,2022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视察,2023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2024年开展《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两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视察,推动了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东西汊湖是应城第一大湖,水域面积约4.5万亩,岸线全长约30公里,沿岸有应城市郎君镇、天鹅镇及汉川市麻河镇,人口13万多人。由于东西汊湖的过度开发和自然淤塞,导致湖体水质差、气味难闻,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关切,应城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开展东西汊湖水面养殖及水质情况的调查,紧紧围绕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深入研究,起草完成了关于东西汊湖水面养殖及水质情况的调查报告,就完善管理体制持续改善水质提出建议。
在开展执法检查过程中,应城市人大常委会紧盯生态环境领域的关键问题,深入查找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短板。如在开展《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中,汇聚各级人大代表力量,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切实找出问题,进一步压实生态环保责任,督促相关部门做到问题整改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人大持续用力、建言献策,政府重视配合、苦干实干,抓重点、破难点、攻关键,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市水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强化跟踪问效持续发力
对群众普遍关注且短时间难以解决的议题,应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跟踪问效,突破人大工作“届别”和“年度”的界限,采取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线上线下方式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精准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推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这一主题,应城市人大常委会每年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议题开展监督,连续八年贯穿两届任期,不间断延伸监督触角,听取和审议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短港自来水厂运营情况等开展专题视察和工作评议活动,认真督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串珠成线,逐步深入,一抓到底,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接下来,应城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如既往,久久为功,为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应城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操雅婷)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