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省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一年一次的代表大会,每年有限的集体调研时间,如何加强近800位代表与省人大常委会的联系,为代表履职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2015年8月,广东省人大代表在线交流平台通过验收正式建成使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的联网互通。换言之,全省近800位省人大代表可以“足不出县”,在所在县区便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与省人大常委会联系。
来自韶关山区的省人大代表黄叶亭尤记得第一次通过在线交流平台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情景。“当时在韶关市人大机关会议室里,通过屏幕和省人大机关里的主会场面对面沟通,科技感十足。”说起这个黄叶亭难掩兴奋,“更令人高兴地是,省人大常委会黄龙云主任还和我连线对话,当时我提出了要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生均补贴的建议,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据悉,在线交流平台共建成省人大常委会机关7个会场及21个地级以上市、107个县(市、区)共139个会场的视频会议系统及相关配套软件系统。系统通过省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全省各市、县(市、区)人大机关,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和网络平台,并与全国人大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在线交流平台的全面建成使用为标志,广东省人大代表的履职也开始迈入“互联网+”时代。
“千里眼和顺风耳放大器和留声机”
无缝对接人大工作各项职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和“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指出,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国家权力时,要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职,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通过代表反映意愿。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通过建设网络平台方便人大代表特别是广大基层代表更多地参与人大常委会工作。
近年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代表联系的要求及发挥代表作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为人大行使职权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提供信息服务和保障,不断提升人大工作效率,强化对代表履职服务的信息化支持。
在线交流平台正是应此要求而生。2013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建设广东省人大代表在线交流平台。在线交流平台项目实行分段建设,第一阶段选择韶关市及其所辖县(市、区)人大机关作为试点单位,于2014年1月完成试点系统建设,第二阶段以试点系统为基础模式,在全省范围推开平台建设工作,边建边用,在平台应用实践中积累使用管理经验,建立平台使用管理长效机制。
基层省人大代表在就近的市县区人大机关与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视频、语音、图像、文字在线交流,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远程参与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计划的研究、地方法规起草和调研、法规草案征集意见,远程参与研究监督工作计划、调研监督项目以及代表履职培训,在线沟通议案建议办理情况,基本可以无缝对接人大工作的各项职能。
据统计,平台建成以来,截至2015年底,在粤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共1500多人次通过平台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11次,各级人大代表13000多人次远程参与代表学习培训3期,有关代表及市、县(市、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共计2000余人次远程参与立法、监督工作有关会议和活动及其他工作会议29次。
对于在线交流平台的作用,分管此项建设工作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它是千里眼和顺风耳,相隔千里也能看到对方容貌听到对方声音;它是放大器和留声机,从一个会场开会放大到上百个会场同时开会,会议信息资料可以保存下来随时看、随时听、随时使用。”
“试点先行”奠基础
两年实现代表联系模式“大升级”
“图像声音清晰,一切正常。”2014年1月9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的基层省人大代表与省人大常委会在线交流平台试点系统启用仪式上,韶关各地的分会场纷纷通过视频传来“用户体验”。从此,韶关作为试点成为全省首个运用代表在线交流平台的地级市。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为平台运行流畅“点赞”。通过在线交流平台,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可以互相直接“面对面”。在与韶关的人大代表通过视频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三位韶关人大代表还直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提出自己的代表建议。随后部分基层省人大代表在韶关市及其所辖各县(区)分会场远程参与分组会议讨论。
“不去广州市,也能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了。”2014年11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能使用在线交流平台的地市已达到15个,15个市及部分县(市、区)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分别在就近的人大机关的分会场远程列席本次常委会全体会议,并参与分组审议。
万事开头难!正是“首吃螃蟹”的韶关,为平台建设在全省的铺开奠定了基础。“在线交流平台建设刚开始时,对怎样设计布局才能方便使用管理,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省、市、县人大及承建单位心里都没有底,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省人大在线交流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为此决定先建南雄这个点进行点对点的视频互通,探清情况摸好路。”韶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高振忠说道。
“试点系统从开展调研、规划设计、政府采购、建设实施到启用运行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按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来之不易。”负责此项建设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的省人大常委会副巡视员王菲说道。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2014年1月9日的韶关试点启用,到2014年底15个地市及其所辖县区平台建成试用,再到2015年8月全省各地通过验收并全面投入使用,省人大常委会高效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仅用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全省各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平台系统建设,实现人大代表联系人大常委会模式的“大升级”,再次为“广东人大速度”提供了最佳范本,也必将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广东人大发展史册。
代表“足不出县”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
在线交流平台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将代表凝聚起来。据了解,目前省人大代表将近800名,省人大常委会全年召开6到7次常委会会议,若沿用以往每次常委会会议邀请20名代表列席会议的做法,一届常委会下来,每名代表最多只能有1次列席常委会会议的机会。在线交流平台建成使用后,省人大代表只需就近在市、县人大机关,便可以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尤其对于边远地区的基层代表来说,该平台的启用,无疑为他们的履职带来了便捷。
从2014年1月在线交流平台试点系统启用,到2015年全省各市、县(市、区)平台系统全部建成,根据“边建边用”原则,陆续安排地市及所辖县(市、区)的代表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包括列席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在分组会议审议时,远程列席代表可同步对正在审议的议题发表意见。
黄叶亭已经连续当了两届省人大代表,是最早一批借助该平台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代表之一。“在平台建成之前,由于列席名额有限及轮换的原因,我并没有列席过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黄叶亭说,自从有了在线交流平台后,不用舟车劳顿远赴广州,通过远程参会并发表意见,为我们节省下很多时间可用于更加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
打造代表“网上学堂”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交流平台同时还被打造成为人大代表的“网上学堂”,基层人大代表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常委会组织的综合性培训、订单式培训和“一对一”个性化培训,并通过专用的网络终端获取代表履职的有关信息资源。
“从云浮到广州,从广州回云浮,一趟要两个多钟头,来回就是5个钟。”在云浮的省人大代表杨小清对远程学习培训很感兴趣,“开通在线平台可以节省路上的时间,在家里就能接受代表培训,方便代表腾出时间做更多‘接地气’的事情”。
来自惠州的省人大代表何玉兰认为,在线交流平台的方式很新颖、便捷,在惠州的省人大代表也有QQ群,大家经常在网上沟通交流,新代表请教老代表,老代表把新代表带上路,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到的基层群众声音和人大工作信息。有了在线交流平台,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会实时在线,代表履职过程中有疑问可随时沟通,与省人大常委会的联系更紧密了。
平台应用面不断扩大
或将远程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
近年来,随着代表履职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代表要求直接和承办单位沟通以了解议案和建议的办理情况。在线交流平台的投入使用畅通了代表与承办单位沟通的渠道,代表可以远程参与重点建议办理情况通报会。
早在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举办的重点建议办理情况通报会,便通过在线交流平台邀请韶关、清远两市及部分县(市、区)人大代表参会,使得两市边远市县的基层代表能便捷地和承办单位面对面进行沟通,了解议案和建议的办理进展情况,对办理结果直接提出意见。
在线交流平台已经在人大工作的多个方面得到应用。省人大法委、法工委组织的地方性法规宣讲大会,都在各市县人大设立分会场,通过在线交流平台进行传播,使各市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及时了解新制定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有关精神,及时部署法规实施工作。省人大环资委借助该平台召集各相关市县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远程召开座谈会,研究运用第三方评估成果来推进全省农村垃圾管理工作、推进“四河”污染整治工作。
此外,平台的应用面还在不断扩大。记者了解到,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正在考虑安排议案建议办理过程中远程面对面沟通活动、安排代表在异地参加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的活动。对于刚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各市人大,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开展培训和指导地市立法工作,推动各市地方立法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