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检察机关坚持把善于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纳入检察机关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广泛和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把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同有效破解制约检察职能发挥和影响检察制度优势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贯通起来,助推首都检察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在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工作、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工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工作
深刻认识数字要素正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基础性、全面性、根本性变革,结合办理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设立北京市数字检察研究院、进一步强化检察职能,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坚强的法律监督保障等建议,坚持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职责要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数字检察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作用,在检察履职中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服务保障“国之大者”的首都实践。
一是持续在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上布局落子。推动数字检察研究院在内的“八个一”组织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依托建用法律监督数据模型,持续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呈现出“数字检察一子落,法律监督满盘活”气象。2023年,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9.9%、70.0%,每百件检察监督案件中通过数据模型发现并成案的达58件。以数据关联牵引检察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联动履职协同履职,促进法律监督由浅入深、由案到治并向更高形态演进,发现并移送公安机关各类犯罪线索1011条,已立案277件;以检察建议方式向行政执法机关推送违法行为问题线索3757条,已查处813件;在强化审判和执行活动监督中,共同破解“虚假诉讼”“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带动执法司法全链条各环节同向发力整体发力。
二是全力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经济犯罪检察职能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保障作用中的效能,积极办理经济犯罪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精准对接数字经济发展法治需求,依法办理危害数据安全、侵害数字权益、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犯罪29件55人,立案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40余件,护航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关于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
深刻把握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新时代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探索将涉企犯罪末端治理与溯源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法治实践。结合办理代表提出的关于成立区级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探索完善合规不起诉具体规则等建议,强化合规必要性审查,完善类案企业合规整改指南,加强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建设,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建立区级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发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效能是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的生命线,推动有条件的区成立区级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是构建北京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体系的应然之举,在建立市级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市工商联,指导东城、西城、海淀、大兴区积极推进区级层面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建设,推动西城、大兴区检察院分别建成区级第三方专业人员库,注重发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优势。2023年,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办理36件案件,占企业合规案件的62.1%,以“真监督”“真评估”促使企业“真合规”“真整改”。
二是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全流程”适用。准确把握“不是所有的涉案企业都可以适用企业合规,不是所有的涉案企业合规都要以对企业和责任人员不起诉为前提,涉案企业合规不限于检察环节、检察工作,不停留在审查起诉环节”的政策取向,积极协同法院加强对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成效的实质审查,将合规整改成果作为从轻量刑情节,激励涉案企业持续深入开展合规整改。
三是充分释放企业合规制度效能。坚持依法保障企业权益与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保市场主体,避免办了案子、垮了企业、失了就业。2023年,共办理合规案件58件94人,涉及64家企业,依法对46名涉案企业人员作出不起诉决定,对83人作出从宽处理决定,对审查后不符合涉案企业合规制度的2名涉案人员提起公诉,推动“法治元素”成为企业“发展要素”。
关于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刻领会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侵害公益的突出问题,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以办理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支持密云区检察院生态检察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等建议为牵引,深化检察办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向纵深发展。2023年,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823件,同比增长12.6%;提出诉前检察建议1429件,同比增长209%。2名检察官在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竞赛中分别荣获“业务标兵”和“业务能手”,9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公益诉讼办案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深化“检察+”协同机制,加强与市生态环境局工作协同,研制《关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衔接;加强与审判机关司法协作,着力解决公益诉讼生效判决执行问题;深化“三长制+检察”工作协同机制,加强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聘请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骨干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助力提升公益诉讼专业化办案水平;扎实开展“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应用工作,广泛凝聚公益诉讼工作合力。
二是在深耕传统领域基础上,积极稳妥拓展新领域办案,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1601件,开展洗车行业违法排污、建筑行业非法倾倒垃圾、资源领域非法采矿等专项监督,督促保护被损毁、受污染的各类土地26亩,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45万余吨,构筑生态保护法治屏障;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0件,助力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深化落实食品药品“四个最严”要求,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40件,服务健康北京建设;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助力乡村振兴、秋冬季森林防灭火等专项监督,靶向消防安全、建筑垃圾、农村污水改造、医美行业等新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专项监督,当好公共利益的代表。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建用涉公益诉讼相关法律监督模型35个,开辟首都公益诉讼检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其中,建用成品油涉税法律监督模型,联动税务机关追缴成品油税金2.35亿余元,建用欠缴耕地占用税、水资源税等法律监督模型,督促追缴耕地占用税、水资源税2600余万元,守护人民主体国家利益。
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工作
聚焦“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主题,结合代表提出的办理批捕案件主动联系辩护律师、征求辩护意见等建议,持续深化检律互动协作,构建新型检律关系。切实保障律师依法申请会见犯罪嫌疑人、阅卷等执业权利,加强保障律师执业便捷化、信息化的平台建设,全方位听取律协和执业律师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共同维护司法公正。2023年,强化“足不出户”线上服务,提供律师阅卷6750件11028次,听取律师意见22435人次,推进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支持律师依法执业。
此外,通过办理代表提出的降低诉前羁押率的建议,进一步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化非必要性羁押审查监督,诉前羁押率由2021年最高点的63.4%降至37.5%。会同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等办理了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做好日常联络、提升办理实效,用心用情、优质高效做好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会同市高法办理了代表提出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建议,坚持平等保护与激发活力并重,严惩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合同诈骗、强迫交易等犯罪案件175件227人,清理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14件,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代表对检察工作提出建议,是代表依法履职、开展监督的重要方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是检察机关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人大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检察制度效能的内在必然要求。检察院注重健全办理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制定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指引,规范办理程序、压实办理责任、健全办理评价机制,确保代表建议办理高质高效。注重强化沟通联系,对接代表诉求。严格落实“办前联系、办中沟通、办后回访”工作要求,及时通报或者答复建议办理情况,主动征询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办理代表建议为契机,组织开展首都数字检察发展系列恳谈会,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代表监督支持。注重跟踪问效,抓好建议落实。坚决杜绝“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建立答复承诺事项台账,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以不达目标不止步的韧劲,持续推动建议落地见效。
每一份建议意见都倾注代表心血、凝聚代表智慧,集中体现出人民群众及人大代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对新时代检察机关以更高履职要求发挥职能作用充满期待。当前北京检察机关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和广大代表的法治需求仍有不小差距。全市检察机关将在市委、最高检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法律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履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奋力推进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首都现代化建设,努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检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