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共有30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双减”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贴民生关切,针对“双减”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推动运用法治方式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席人员对国务院和有关方面所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报告总结工作全面,分析问题中肯,下一步工作安排切实可行。出席人员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深刻认识“双减”的重要战略意义和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保持改革定力,坚持综合施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受中高考“指挥棒”、中考普职分流的影响,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补课的“冲动”和培训的“刚需”依然存在,必须在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继续深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导向,推动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引导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普职分流比例,不搞“一刀切”,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促进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持续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等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研究推广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经验和做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清单,整体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让百姓“家门口”有好学校。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传递科学教育理念,凝聚社会共识,缓解社会教育焦虑。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对中高考“状元”、高分考生和升学率等进行宣传炒作,逐渐扭转唯分数、唯学历的用人倾向,营造行行出状元的人才成长氛围。
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作为减负的关键,确保应教尽教、学足学好。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合理设置考试的数量、频率、难度。有的出席人员建议,科学精准分层设计作业,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个重点,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区资源、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出台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指南,完善课后服务内容,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不少教师反映,“双减”后教师负担加重,备课、教研和个人休息时间被挤占,职业倦怠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突显,还有的地方实行大面积交流轮岗,学校、教师在文化融合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产生新的问题。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应关心爱护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教学教研中,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任务,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二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稳步推进教师交流轮岗,科学合理设置轮岗周期、人员结构和覆盖比例。三是改革和加强教师教育,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专业能力。四是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走上教育岗位。
四、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治理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坚持协同联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切实提升监管能力。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大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规范和引导,防止其成为新的资本过度逐利领域。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对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给予支持和指导,推动一些培训机构转为公益性质。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双减”工作。严格对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把相关规定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双减”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