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关于金融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14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人大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达州市委“157”战略部署,助力拼经济搞建设,“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市金融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与成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信贷总量稳健增长,融资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经济质效不断提升,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稳健发展。截至9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达6892.7亿元,较年初新增814.56亿元,全省排名第5位,在五个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排名第4。近2年存贷款平均增速达16.03%,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持续高于辖区经济指标增速,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稳固的金融环境。

  (一)稳总量。近2年来,全市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20年的1949.66亿元攀升到2022年9月末的2564.09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9%以上。截至今年9月末,贷款同比增速15.34%,创近五年新高,信贷总量同比增速持续处于上升态势,为稳经济增长提供了金融支撑。

  (二)优结构。围绕市委“3+3+N”决策部署,金融业不断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新增贷款加快投向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9月末,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分别达22.74%、14.22%、32.43%,增速同比提升11.9、4.65、0.49个百分点,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

  (三)降成本。通过下调贷款利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等向实体经济让利。全市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20年的6%下降到2022年9月份的5.34%,下降66个BP。今年8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利率仅为4.9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4个百分点,持续为实体经济纾困减负。

  (四)增税收。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税收收入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已经成为达州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9月,金融业已实现各项税收增速达16.6%,金融业纳税占比11.63%,较去年同期增加3.25个百分点,在全市税收排名第5,金融机构支持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持续增强。

  二、问题与挑战

  (一)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重点行业领域贷款占比较低。一是工业制造业贷款占比低。截至目前,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02.74亿元,占比仅为4.04%,工业贷款增速低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15.37%的8.93个百分点。二是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偏低。1—9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5亿元,占比不足14%,虽然增速19.98%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但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服务实体经济潜力发挥不足。一是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低。1—9月,全市存贷比5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5%的22.3个百分点,剔除成都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64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6%、30.87%、49.47%、51.57%,不仅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其在本系统排位也很靠后。二是金融机构对企业有效金融需求未能充分挖掘,金融普惠相关政策的宣传、金融产品的创新、企业活力的激发、对实体企业的精准服务等方面工作有效性不够。

  表1:目前我市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存贷比情况表(单位:排名、%)

  

  

  

  表2:四川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存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二)地方政府统筹金融和经济融合发展尚需提能

  1.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近年,达州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持续处于全省靠后位置。2022年达州市评价得分51.43分,低于全省平均分4.48分,排名第16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2.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有效。一是达州先后建立了多支政府性风险缓释基金,但总体上呈现体量较小、受众面窄、运行效果不佳。二是银行容错安排机制还有待健全,尽职免责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达州市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基数较高(全市不良贷款率2.3%,全省不良贷款率1.33%),银行信贷投放日趋谨慎。三是产权抵质押配套机制不完善,普惠小微客群贷款“担保难”问题、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制度瓶颈等突出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

  (三)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与融资能力还需增强。一是部分实体企业定力不足,盲目越界,主业经营基础实力薄弱。二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滞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数据反映不实,诚信意识不强。三是产业集群集链发展不足,单个企业对市场发展把握不准,发展信心不足,调研显示,52%的中小企业亏损,无信心扩大再生产;58%的企业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35%的企业因贷款程序复杂、24%因没有市场业务认为贷款意义不大等原因,企业资金困难但又不愿意申请贷款,金融机构放贷难问题开始显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金融机构主动融入达州,快速提升存贷比,解决“愿贷”的基础。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主动把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达州,全力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信贷基本条件的本地企业融资需求,创新金融模式、深化金融服务,推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契合达州实际的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强化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贷款占比。

  (二)强化政府统筹金融环境建设,优化风险缓释机制,解决“敢贷”的风险。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狠抓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环境打造,加快不良贷款案件执结力度,改善达州金融生态排名全省持续靠后局面,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生态。完善达州市财金互动激励机制,整合融资风险补偿、担保机制,全面落实代偿补偿、业务奖补、风险分担等政策,积极盘活用足各类政府风险补充基金,提升基金运行效率,切实缓解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有效盘活农村土地、林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将资源资产变资金,加大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

  (三)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基础,解决“能贷”的门槛。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支持市场主体立足主业,审慎经营,不断增强发展实力。要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产业链,增加投融资有效需求。重视金融诚信环境建设,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打造诚信企业,维护好企业自身良好信用。要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找准定位,提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信心。帮助企业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使市场主体更符合金融支持条件,更好解决贷得出的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scspc.gov.cn/gdll/202211/t20221111_426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立良法重在抓好“四个落实” 下一篇: 兴文县大河苗族乡:科学建设五类平台 强化代表履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