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北碚:助力缙云山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人大

  缙云山是重庆主城“四大肺叶”之一,也是市民们爱去的洗肺避暑之地。嘉陵江,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是重庆市民爱去的亲水之地。

  如何让缙云山更绿,让流经山下的嘉陵江水更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北碚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重拳出击,持续发力,确保整治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等出成果、见成效。

  2021年6月3日,雨。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满目青翠,黛湖湖面如玉般闪着粼粼波光。

  这天,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周年座谈会正在缙云山下召开。北碚区澄江镇人大代表、澄江镇北泉村党委书记龙天真作为代表之一作了发言,她现场讲述了三年来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推动缙云山综合整治的生动故事。

  2018年6月,北碚区开启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方面,为生态环境“留白”,拆除违章建筑,开展生态搬迁;另一方面,为生态发展“增绿”,修复自然生态,推动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保护自然”与“保障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中,北碚区人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力缙云山实现美丽蝶变。

  代表眼中的缙云山变化

  缙云山是重庆主城区的“绿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给本就脆弱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增加了负担。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保护区发展受限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内的村民一度“靠山吃山”,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种种行为“蚕食”破坏着当地生态。缙云山亟须改变,时不我待。

  从2018年6月起,重庆市委、市政府强力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一套“组合拳”,打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

  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龙天真说,她是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这三年来,我有对整治之前环境脏乱的心痛、有做工作时不被人理解的委屈、有在推进整治中的腰酸背痛,但更多的是如今看到缙云山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的欣慰。”龙天真说。

  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后,在次年年初召开的北碚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区人大代表陈绍墉、戴富金等11名代表,在前期深入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提交了《关于缙云山综合整治后续工作的议案》。在这份议案中,陈绍墉等代表提到,要使缙云山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推进生态搬迁。二是大力促进缙云山风景区和农家乐提档升级。三是切实保护原住民利益,促进发展致富。

  经大会主席团审议,这份议案最后转为建议办理。北碚区发改委在办理回复时表示,将引导发展生态民宿产业,打造精品民宿示范项目。同时,高标准抓好规划建设,启动缙云山环山生态绿道规划设计,抓好沿线景观升级改造。

  整治好缙云山保护区,对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也有着重要意义。位于缙云路西侧的黛湖沿线陂塘水系,因直接汇入嘉陵江而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且黛湖历史悠久,于20世纪30年代拦谷建坝而成,用地面积61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9000平方米,是重庆市第一座重力坝水库。湖中淡水微藻资源丰富,是我国藻类基因宝库、淡水藻类植物的重要保护基地。

  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还给自然”。“以前围着黛湖乱建了很多农家乐,尽管有一定收入,但污水直排进黛湖,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下游村民喝的正是黛湖水,最终还是污染了自己。”周边的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为了子孙后代,黛湖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必须行动起来,搬下缙云山。为了让搬出去的村民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2018年6月以来,缙云山共修复区域6.5万平方米,特别是针对黛湖沿线水系打造了复合生态系统;住房保障方面,建设了26栋52户规模的迁建房项目,村民采用抓阄的方式选房;稳定就业方面,政府每年投入500多万元,为300多人提供巡山守卡员、森林防火员等生态岗位。

  “如今的北泉村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四方四时,时时尽春。”在龙天真代表看来,三年间,在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缙云山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

  为保护绿水青山,近年来北碚区下了大功夫。

  雨鸣涧是缙云山上重要水系的交汇点,上接黛湖等3个山间湖泊,下接山中多条溪流,水体总面积达4900平方米。地形呈现三个梯度,形成自然的“高山流水”景观,是缙云山护山理水的重点工程之一。

  也正因其水量丰沛,过去多户村民“靠山吃山”,搭起简易水坝,把山涧分割成若干池塘用来养鱼。2018年综合整治启动后,北碚区将鱼塘全部拆除,被禁锢的活水重新流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北碚区还开展了生态修复和复绿工作,拟建设富有山地特色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仅复绿就达到4600平方米。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缙云山的发展已从过去简单粗暴、不可持续的“靠山吃山”变得更加绿色、生态。仅在雨鸣涧区域,北碚区就打造了760米的步道,为游客提供亲水、亲自然的体验。今后,这里还计划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渠道。

  为加强北碚境内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7月20日召开的重庆市北碚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为此专门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决议提出,全区各级人大代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担负起监督职责,推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人大常委会将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强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该决议贯彻实施的监督,督促和支持区政府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区人大常委会作出的这一决议,将加强缙云山作为重庆主城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保护行动,通过人大的决议变成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为准则。”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烨说。

  自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工作启动以来,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北温泉街道工委主任张伟就把办公室和家都搬到了缙云山上。大到拆哪里、怎么拆,小到垃圾清运、地坝清洁,他都要认真思考,充分讨论,严格监督。同时,他还带领同志们挨家挨户地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走访,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解答他们的疑惑和顾虑。张伟代表说:“缙云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作为党员干部也好,作为人大代表也好,我们都有义务以最坚决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高标准严要求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它!”

  三年来,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27.6亿元,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栽种植物77.4万株(棵),覆土复耕复绿42万平方米,保护区内269个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

  人大监督助推落实“两山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行权,把听取和审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作为每年固定议题,并先后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执法检查活动,推动有关单位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审议意见,督促有关单位办理代表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建议办理的满意度测评,为生态文明建设把好法治监督的“关口”。

  2019年是北碚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冲刺之年,区人大常委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为年度专项监督议题,通过召开年中专题审议会议,以全体区人大代表参加会议的形式,听取和审议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用人大工作特有的方式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再鼓劲再出力。

  为做好这项监督工作,会前,区人大开展了多轮调研,进一步发动群众和媒体融合监督的力量,反馈编制问题清单,并组织代表视察、开展意见建议转交督办;会中,全体区人大代表聚焦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解决进程,集中审议区政府相关工作报告,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出谋划策;会后,形成审议意见交区政府研究处理,对问题清单确定的重点问题、重点环节、重点项目,持续关注和跟踪督办,开展处理落实情况的满意度测评,形成监督闭环链,促使问题整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点。

  为更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推动群众有序参与监督工作,破解监督工作的“内循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还探索人大依法监督与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三向互动,实现“代表精准监督、选民热情参与、政府履职尽责”的人大监督工作良性互动。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历来是北碚的一张名片。守护好这一方净土,成为北碚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彭烨说,北碚区人大将继续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充分发挥人大智慧和力量,巩固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奏响生态文明新乐章。


原文链接:http://www.spcsc.sh.cn/n8347/n8351/u1ai237048.html

上一篇: 辽宁:围绕高质量发展积极履职 下一篇: 泰安人大:一心一意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