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高校则是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创建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成果运用于一体的全国高校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机构,倾力打造高校乡村文化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能和内生力量。
王勇超表示,近年来,高校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蓬勃而起,而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机构却还是凤毛麟角,显得极为薄弱。高校乡村振兴研究机构主要依托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农村发展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等,着眼于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对人文学科和文化资源不够重视。
因此,王勇超建议,充分发挥高校在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究中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围绕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两翼关系,发挥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开辟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在高校设立乡村文化振兴机构就健全乡村文化制度、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辨识乡土文化区域差异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实践转化。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0多年的基层代表,王勇超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保护。他希望,将来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库、乡村振兴学术交流平台,高水平乡村文化振兴智库。探索高校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经营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开辟引导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窗口,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样板;开辟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
(编辑:元植 马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