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群众收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的一年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也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这成为了全国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思考和热议的话题。
记者采访了3位一直关注农业和相关领域的重庆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
企业声音
让农业标准化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扎根重庆忠县,始终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推进乡村振兴,首要是乡村产业发展。”在她看来,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到销售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是构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吴彦?说,农产品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等,要制定各个具体环节的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业全链条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整顿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抓好农业标准实施,是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关键。”她建议,重点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以此带动更多农户;相关部门在出台农业标准的同时,配套制定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技术规程,印发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加大标准化普及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标准化生产培训力度,让农业标准化体系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她还呼吁,尽快将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作为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的基础性工作纳入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手推进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建立市场机制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同时,明确标准定位,注重实际用途,有法可依。
专家建言
优先倾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鼓励全社会多元化投入
“为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成农业科技强国,应加大农业农村科技投入力度。”全国人代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多次呼吁。
谢德体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不足、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等。而《世界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指标分析报告》显示,政府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政策“最短的那块板子”。此外,农业基础研究经费也偏少,且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经费投入比例失衡,稳定投入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的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以及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
对此,谢德体建议,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优先倾斜支持,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研究、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鼓励全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并根据国家财政支农情况,逐步提高农业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谢德体说,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比重,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或未来略高于全国全行业平均水平,体现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特点。
他还提出,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成果转化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力度,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积极扩大“绿箱”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研发比重,健全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另外,还要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谢德体表示,要完善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从项目立项申请、资金预算、阶段性的中期考核到结题验收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从项目质量、进度、财务支出预算等方面进行跟踪控制,减少资金浪费,降低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实践经验
美丽乡村守护者要脚沾泥土芬芳
过去几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慧,通过天山堡村蜕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乡村振兴样本。
“天山堡村在党的领导下、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旅游迈出了有力步伐。”冉慧说。
如今,天山堡村已成为渝东南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老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收入增加了,精气神也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于2022年1月还被评为重庆市市级文明村。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乡村振兴”4个字对冉慧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美好的盼望,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冉慧面临的新课题。
她认为,首先要坚持农民主体,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制定合理的村规民约,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对老百姓从环境卫生、邻里和睦、参会学习、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实行积分制考评管理,培育文明新风,激发老百姓共建美好家园的意愿。
其次,要强化综合服务,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等五大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等。
“还要在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上下功夫,整合各类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农村‘三变’改革。”冉慧说,以天山堡村为例,就是要依托自身地理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高山蔬菜、中药材等集体经济,为百姓搭建致富平台,创造高品质生活。
而针对武陵山区,她谈到,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主攻山上经济、林下经济、水中经济、气候经济,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断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冉慧说,只有脚沾泥土芬芳,才能当好乡村振兴的先行者、美丽乡村的守护者。
京渝连线
璧山区八塘镇人大主席张琴:夯实产业之基是重要抓手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璧山区八塘镇人大主席张琴多次参与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和考察活动。结合基层实际,她认为,加强产业发展、注重产业规划,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文旅精品工程”,是提升农业生产力的保障,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基本途径,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但是,目前农产品价值变现主要途径仍是售卖鲜果、开展采摘游等,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够。如果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一定能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张琴认为,织好“政府+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这张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研农产品深加工的可行品种和方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农业产业,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档次,让农业科技与田园都市深度融合。
“很多地方都在规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但‘精’不起来的问题一直存在。要以全域旅游为视野,搞好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规划,研究高成长性、易扶持、有潜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才能把精品做‘实’。”张琴说,同时,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方面,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完善农村公共设施,促进乡村旅游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管理服务、旅游产品质量的全面升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使其成为天然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市人大代表王举: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市人大代表、潼南区大佛街道丰产村综合治理专干王举认为,乡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稳步增收,而且关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必须把乡村产业振兴摆到重要位置。
王举说,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农村,只有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村的广袤天地,才能带动农民富裕、推动农村环境生态宜居、引导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入驻农村。
“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激发‘存量’人才潜能,让乡土人才‘香’起来。”王举说,“乡土人才来源于基层、成长于乡村,要善用大用乡土人才,让农业产业人才、技艺引领人才成为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要大力发展乡土人才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形成创业就业集群,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
“注重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注重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挥职业教育和科技下乡作用,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增强基层劳动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壮大乡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王举说。
记者|宋婷婷 陈越
编辑|朱苗 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