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时出台我市“八五”普法决议,在2018年对“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视察的基础上,市人大监察司法委成立调研组,对“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司法局的全面汇报,听取了永川、大足、荣昌区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听取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实地调研了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随机调研了荣昌区税务局;研读分析了全市各区县、13个市级部门和单位普法工作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及主要成效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为重点内容,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重要抓手,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为重要载体,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重要保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2020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9.17%,与2016年相比上升3.81个百分点。
(一)突出重点,深入开展主题普法宣传。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市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宣传活动49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380万人次;在市委党校开设《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解读》等课程,依托“七一”网、华龙网等平台刊发相关文稿5万余条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走深走实。二是持续开展宪法民法典宣传。市委宣传部、市普法办等六部门对做好宪法宣传教育作出具体部署,各区县、部门运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宪法宣誓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宪法,“12·4”国家宪法日网络晚会获评全国“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通过专题宣讲、举办网上知识竞赛、发送民法典普法短信、投放民法典普法产品等方式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落地落实。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法治宣传。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宣传与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脱贫攻坚普法宣传3.8万余场次,组织乡镇扶贫专干、农村“法治带头人”等进村入户宣传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组织律师服务团队定点结对帮扶。发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法律指引,推送防疫普法信息,开展公共卫生法治宣讲活动4000余场次,市卫生健康委及时建立“一法一码”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查询系统。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普法活动5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20万余份,连续5年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1681次。
(二)抓住关键点,持续加强全民法治教育。一是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实效性。出台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文件,编撰新时代领导干部法治读本,将法治教育纳入干部网络学院课程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守法。各级各部门常态化学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并将学习贯彻情况纳入干部述职述廉。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制度,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员旁听庭审,2万余名新提任领导干部、6万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法治理论集中考试,50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每年参加网上法治理论考试,涪陵区实行干部学法差异化考试。贯彻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46.7%,与2016年相比增长19.2个百分点。二是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针对性。全市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法治资源教室)27个、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49所;落实法治教育国家和地方课程,实现全市646万余名学生全面接受法治教育;市教委等六部门出台法治副校长选聘管理办法,聘用法治副校长3729名,5.5万余名教师接受法治培训,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法治教育骨干教师。黔江、大足、秀山等区县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三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在全国率先实施“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践成果被全国“八五”普法规划吸纳;健全群众自我普法教育机制,全市1.1万个村(社区)开展群众学法活动超过20万次;积极探索“政企社”协同推进的群众普法新思路,促进法治教育与服务群众有机融合。
(三)打造亮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是用心创作法治文化精品。创作法治题材剧本50余部、动漫微电影及微视频1200余件,万州、黔江、丰都等区县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小品、快板、号子等法治文艺作品,渝中、长寿等区县创作的法治文艺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重庆日报》等报刊刊发普法稿件1.9万余条次,重庆卫视及其地面频道播出节目1100余个,“上游新闻”等新媒体刊发稿件2.3万余条次。二是大力丰富法治文化生活。在全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设立法治文化项目1020个,开展法治文艺演出5000余场次,举办群众性法治活动9000余场次;持续举办“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最美法律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群众崇德尚法。永川区创设“法治茶话会”、綦江区打造“乡里茶谈”普法品牌,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接受法治熏陶。三是广泛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建成法治文化阵地569个,1万余个社区阅览室和农家书屋设立法治图书角,投放超过30万平方米的法治公益广告。荣昌区按照每年不低于100个的目标推进“新风小院”建设;市人力社保局授牌60个单位为法治建设联系点;国网重庆电力公司在1个职工培训中心、8个片区、各营业网点建立“1+8+N”法治文化矩阵。
(四)聚焦难点,有效推进依法治理与法治宣传有机融合。一是助推基层依法治理有新进展。全面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建设行动,全市58.11%的村(社区)达到市级建设标准;出台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措施和分工方案,开展1.6万余场次“法润乡村”活动,全市80%的行政村设立了2个以上的普法专栏,培育3.3万名农村“法律明白人”。2020年全市人民调解案件受理数与2016年相比下降37.08%,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光荣坡社区“六治六促”工作法入选全国基层依法治理十大案例。二是深化行业依法治理有新举措。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广泛建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协作机制,通过开展普法宣讲、提供法律咨询、审查章程、提示风险等方式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建立涵盖40多个重要行业、2160家重点单位的立体式网络安全通报预警体系,确保本地重点网站违法有害信息处置率保持100%。市工商联开展“12项工作”强化民营企业普法。三是服务专项依法治理有新成效。开展扫黑除恶、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消防等领域专项普法活动7.2万余场次,针对农民工、老年群体、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开展普法宣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市应急局扎实推进安全宣教“七进”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演练6133场次;市公安局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重庆网警”获全国“最具影响力公安头条号”称号;市妇联编印婚姻家庭典型案例,提高妇女法治意识。
(五)筑牢支点,不断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组成以市委常委为组长、15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定期研究普法工作。各区县各部门强化普法工作组织保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推进。二是健全普法责任体系。建立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明确67个市级单位的普法主体责任,全市3000余个区(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纳入普法责任制管理,形成“一方搭台、多方参与”的大普法格局。市委将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专项督查;市普法办对各单位的普法责任清单实行动态管理;部分区县将普法工作纳入综治考核,渝北区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倒逼普法责任落实。三是促进执法普法融合。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积极履行以案释法主体责任,在行政执法、司法办案中宣传法治。深化执法普法“大宣讲”活动,建立149个执法普法联系点,加强执法普法典型案例库建设,1085个案例被全国法律服务案例库收录,江津、忠县等区县在执法中开展订单式普法。全市法院通过公开庭审和裁判文书等方式强化以案释法,检察机关积极开展“莎姐普法”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全市“七五”普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新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区县、部门对普法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认为普法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没有把普法工作当成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有的普法年度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个别区县、部门普法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为应付考核而开展普法工作的思想。
(二)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不断加强。普法针对性、精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普法内容还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法治需求;普法的形式还不够丰富,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大水漫灌”“浅层宣传”现象较为常见,普法主体使用新媒体普法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的传播力和有效性。普法的实效性还有待增强,一些单位和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有待增强,“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找关系”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三)市民法治素养提升和法治文化建设仍需深入推进。市民法治素养提升仍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未形成成熟的评估体系和完备的落实机制。法治文化阵地质量和效用发挥有待提升,群众对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参与度还不够高。对先进法治人物、法治事迹的宣传还不够充分,法治文艺创作还存在短板,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体现重庆特色的法治文化的挖掘还有待深入。
(四)普治结合有待继续深化。部分区县、部门还存在普法和治理不能有效结合的现象,普法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尚未有效显现。一些单位在执法、司法工作中,向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执法对象和社会公众宣传法律的主动性还不足,以案说法、释法说理做得还不够到位。对基层、行业治理中法治状况的研究评估还有待加强,针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宣传还不够。
(五)普法责任制仍需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协调联动还有待加强。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仍有部分区县普法工作差距比较明显,偏远农村地区普法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渠道、方式有待拓展。普法保障还未完全到位,有的基层普法办事机构虚挂、人员编制紧缺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普法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有待加强,部分区县的普法经费仅能满足最基本的普法工作需求。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做好我市“八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夯实全面依法治市的社会基础,根据国家及我市“八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八五”普法决议的有关规定,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普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把牢普法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立场,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高对普法工作的思想认同,深刻认识普法工作的长期性、基础性,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把普法工作有机融入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坚持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一是突出普法重点。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首要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持续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法治意识;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加强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实时开展普法。将普法融入法规规章“立改废释”、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中,充分展示法治内涵,弘扬法治精神。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办案过程法律告知制度,加强典型案例编辑、发布,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三是推进精准普法。将普法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找准人民群众的普法需求,强化对社会环境和普法对象、内容、形式、载体等要素的分析,促进普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逐步实现个性化、差异化、菜单式普法。创新普法方法手段,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普法,整合全市普法新媒体资源,探索建立重庆智慧普法融媒体平台,增强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普法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三)坚持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法治文化与重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大力挖掘我市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宣传代表性人物事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加大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推出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基层落地生根。二是持续深化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建立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促进全体公民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风尚。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逐步实现全市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理论考试与旁听庭审一体化全覆盖;抓好“关键少数”,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着重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一线行政执法人员、非公组织从业人员、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困难群众等不同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其学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四)坚持普治融合,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建设行动,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逐步推进社区“法律之家”建设。深化依法治校,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实现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合规建设,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加强医疗、物业、社保等领域普法,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二是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行规行约,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深化“法律进网络”,强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推动网络企业依法经营,培育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引导公民理性上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三是开展专项依法治理。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治理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普法工作机制落地落实。一是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健全完善市、区县两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细化普法内容、普法责任、普法措施和普法标准。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促进各类组织加强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人员学法用法,加大对管理服务对象普法力度。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普法工作的保障。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普法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能力建设,坚持普法骨干年度集中培训,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开展普法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加强经费保障,建立普法经费动态递增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普法评估检查机制。结合重庆实际,健全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分值,健全奖惩机制。加强日常指导和监督,开展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评估,强化结果运用。加强普法协调联动,严格落实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议事制度,实现各地各部门在普法工作中协调联动、相互配合,促进普法整体推进。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