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保护和治理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并召开座谈会,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制定黄河保护法列为2021年立法工作“重头戏”,并且提前介入,充分发挥好人大立法主导作用。
2021年4月9日至13日,栗战书委员长率全国人大调研组赴陕西省开展黄河保护立法调研,并在西安市召开立法座谈会,强调要进一步凝聚立法共识,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一部保护黄河的良法、促进发展的善法、造福人民的好法。
与此同时,王晨副委员长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具体指导。沈跃跃、丁仲礼副委员长多次参与有关立法座谈和调研,全力支持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起草部门的工作,为做好黄河保护立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马增科 摄
2021年12月20日,在社会各界满怀期待中,我国流域立法迎来新的重大进展——黄河保护法草案揭开面纱,亮相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这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立法保护“母亲河”的又一座丰碑,在黄河治理历史上意义重大而深远。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洪水风险、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发展质量不高等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黄河保护治理,意义重大。
根据实际情况,黄河保护法草案严格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就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等作出专章规定;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和特点,对特定区域、特定问题采取特别制度措施;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加强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互促共进,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立即获得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认为,草案坚持系统观念,紧紧围绕黄河流域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目标任务,统筹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抓住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规划管控、生态保护、水资源的利用、防洪安全、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等各方面规定了一系列基础性、框架性的制度,搭建起了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是一个基础比较好的法律草案。
黄河保护法草案正式进入审议程序,这意味着黄河流域全面有法可依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相信,在法治的精心呵护下,抓好黄河大保护,推进黄河大治理,坚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到位,黄河流域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必然在高质量发展中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