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提案者: 胡久珍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504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单位: 铜仁市政府
复文标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504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胡久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厅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铜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现有苗、土家、仡佬、侗等2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文化,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厅始终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推动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我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名录99项159处,省级名录628项1025处,市、州级名录1912项,县级名录4573项;有国家级传承人96名,省级传承人623名;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其中,铜仁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7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0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0项,建立了完整的世界、国家、省、州 、县(市)五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
下一步,我厅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工作。
一是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加强非遗数据库建设。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摸清非遗资源的分布状况、发展现状,加强普查成果的运用。在普查基础上,启动非遗数字化建设,采用数字化方式登记、保存普查资料,构建非遗数字地图及可视化平台,构建分类体系齐备的数据库。
二是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扩大优秀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在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的比例,着重培养传统技艺类优秀青年传承人。鼓励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且技艺性强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支持开展规模化、常态化的传承人群培训。
三是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出台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拓展一批乡村非遗新型业态,培育一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培养一批乡村非遗创新领军人才,助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四是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注重整体保护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尊重当地居民保护传承非遗的主体地位。重视文化圈带链保护、全链条保护等非遗整体性保护要求。加强特色小镇、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中的非遗保护。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五是推动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力挖掘和阐释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内涵,重点发展非遗传统节日旅游。推动非遗保护利用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非遗的场景化体验,助力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六是支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定出台《贵州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公布为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根据区域性整体保护要求,探索建立市(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七是推进“非遗+景区”。在现有旅游线路、景区增设非遗原生态文化活态展示区;融入具有非遗特色的民俗活动、展演活动;根据景区所在地的非遗主题,配套、完善周边相应基础设施,规划各具特色的非遗旅游区块和旅游线路。推动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景点开展表演展示及体验交流活动。
八是推动非遗融入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出台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拓展一批乡村非遗新型业态,培育一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培养一批乡村非遗创新领军人才,助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