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在贵阳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胜华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4日下午,会议分组认真审议了《报告》,围绕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王文阳委员说,乡村振兴是我省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与脱贫攻坚同等重要,但是相对脱贫攻坚,其要求和标准更高。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建议省人民政府在发展产业上进一步出实招、下大力,以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乡村振兴要重点巩固近期脱贫攻坚成果,针对一些短线产业进行改造,延长产业链和寿命周期,特别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尹晓芬委员建议,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要注重村集体组织建设,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重点是产业选择要精准科学;二是选择适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链较长、价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石京山委员认为,乡村振兴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强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环境改善、促进乡风文明。文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抓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落实,有意识引导乡村文明建设。
白芳芹委员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离不开乡村振兴,我省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巨大工程。建议,1.规划问题方面,应更具体地制定既有统领、全省又分区域实施的规划。2.产业发展方面,要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引入资本、嫁接科技来统筹考虑。3.人才问题方面,乡村振兴关键是人,但是目前无论是管理者、组织者还是普通实施者都十分缺乏。要让老百姓真正明白乡村振兴对国家、社会、个人的极端重要作用。
“我省乡村振兴在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产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现在农村的很多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乡村振兴大有作为,大有希望。”吕虹委员建议,在乡村振兴项目、产业选择上,既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朱新武委员表示,赞同省政府作出的“全力建设乡风文明”工作部署,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下大力气根除农村陈规陋习,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全力抓好问题排查整改,确保“3+1”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工作落地落实,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杨云委员建议,加大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使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更加有效衔接和拓展。统筹财政扶贫资金、相关部门资金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巩固和提升乡村振兴工作质量和水平。对原深度贫困县(乡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给予差别化的政策倾斜和帮扶支持,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
杨正万委员从产业兴旺、人才方面提出建议,要有规划地推进产业达到实实在在有效果。产业振兴靠人才,村镇人才队伍,要有规划地推进和建设,使人才队伍有大的改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考虑逐步将民族乡纳入重点乡村振兴推进范围,民族工作有很大进步,要促进民族乡综合发展实力提高,民族乡发展能力的提升要有规划,推进达到全省示范村的效果。
“加强农村改革的力度,乡村振兴要靠全社会投入,人才需要下乡,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引入。”何刚委员建议,要盘活农村人才资源,该出来的出来,该进去的进去,增强农村活力。怎样让要素资源活起来,农业科技也是很有前景的,很多人还是要城镇化的,全社会的财、物也要往乡下投。乡村振兴潜力很大,要进一步挖掘农村改革潜力。
关于产业振兴,张林鸿委员认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是产业布局,目前省内各市州产业同质化严重,比如各地都在发展茶油、核桃等产业,但未能形成规模和品牌,省级层面应该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优化全省产业布局。
“乡村振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陈训华委员建议,一是加强规划。脱贫攻坚后农村面貌改变很大,但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议以村为单位,加强规划,打造美丽乡村。二是政府引导。以前我们脱贫攻坚是集中资金帮扶。乡村振兴全省几万个村,用帮扶的办法是难以实现的,政府资金只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村级落实。乡村振兴要有人具体来抓,要选好村支书、村主任。将村支书、村主任的带动作用发挥好,才能更好抓落实。四是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引导群众参与进来,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金安江委员认为,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更难、任务更艰巨, 必须有可持续的战略和举措。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整体全面推进和建立示范的关系,在抓示范的同时,应花更大力气整体推进;二是处理好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的关系,乡村振兴主体还是人民群众,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培养各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人才支撑。
潘学军委员同样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难度远远大于脱贫攻坚”。第一核心是粮食安全,必须要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保障。当前,我省特别强调要发展十二大特色产业,这在脱贫攻坚阶段是正确的,因为脱贫攻坚一定要有抓手,要聚焦,但是转入乡村振兴阶段,只谈十二大特色产业,不一定符合贵州农业发展实际。
潘学军建议,抓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一是要把握我省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优势,统筹好省级层面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优势产业与一村一品的关系。二是乡村振兴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人才,目前主要是依靠选派人才,要考虑如何培养真正能扎根农村的人才。省级层面要大力推进公费农科生计划,从农村选拔学生进入农科院校学习,毕业后再让其回到农村开展服务。
乡村振兴事关重大,列席常委会会议的有关同志积极发言,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美传说,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现在存在的普遍情况是省市县各级都在抓试点,但是乡村振兴是全面工作、全局工作,要求是同步推进的。建议在点和面的结合上,将试点工作和同步推进相关工作并举,使各乡、村都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有变化、有进步,增强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秋生说,现在转战到乡村振兴阶段,工作压力不亚于脱贫攻坚阶段,项目、资金、关注度都很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难度很大。全社会关注乡村振兴力度不能减,乡村振兴鼓励全社会多方面人才投入到其中去,人才投入不光是派第一书记到乡镇工作,还应该制定更多政策、规定。
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杨洪民说,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很关键。一是布局,二是人才,要积极思考、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关于乡村环境问题,乡村振兴要求农民既要富,农村也要美,要特别重视环境问题,特别对于污水处理既要拿出实招,更要拿出硬招,推动治理解决。
毕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翊皓建议,加大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宣传,让乡村振兴的政策深入人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以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产业。乡村产业振兴,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慎重,既要形成规模,也要注意市场引导。特别要加大县级统筹的力度,打破乡级区域经济的界限,向规范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文:人大论坛融媒体记者 吕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