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高利国)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要的新动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法治保驾护航。11月23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关于《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
河南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
近年来,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4%,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接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8.1%,排名全国第10位。郑州数字经济总量接近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发挥“主核”作用引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治理,要努力实现数字经济更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基础、属性等方面加以规范。河南通过地方促进型立法鼓励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包容审慎对待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业态新模式,对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省委作出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数字化转型是‘十大战略’中的第三大战略。因此,为促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河南,通过制定条例提供法治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新民说。
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边界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目前国家层面普遍认为数字经济包含“四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条例草案分为十章:总则、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经济促进措施、数字经济安全保障、法律责任、附则。
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条例草案重点对通信网络、算力、新技术、融合、信息安全等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规定,明确要求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市政、交通、电力、公共安全等规划应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互衔接,共建共享;同时,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统筹建设本区域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并在土地、电力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鼓励引导供需双方依法进行数据产品交易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推进数据价值化,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条例草案明确了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限制性规定和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将数据资源划分为公共数据资源和非公共数据资源,并分别明确了两类数据资源的利用规则;推动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依法设立数据产品交易中心,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建立完善数据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条例草案鼓励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运营单位研究建立数据价值评估和定价模式,鼓励和引导数据供需双方依法进行数据产品交易。
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创新能力较弱,与广东等数字经济强省相比还存在差距。条例草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规划本行政区域的数字产业化发展,重点培育智能终端、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半导体等数字产业集群;要求推动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推动高端芯片、关键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创新;要求引导和支持建设数字经济园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合作。
鼓励培育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业态模式
我省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慢、质量不高,以及中小微企业“不愿转型、不敢转型、不会转型”等问题。条例草案明确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重在加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着力提升各类开发区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部门应当引导和支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促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公共海外仓等建设,支持工业、农业、物流、商务等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建设,培育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业态和模式”。
着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
条例草案着力解决传统治理、监管模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问题,要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行政管理协同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性的促进和支持,条例草案要求各级政府通过统筹财政资金、政府集中采购等途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等;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完善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劳动保障体系,维护数字经济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