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全市农村“三社”融合发展工作的相关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祖相参加会议并讲话。当天下午,夏祖相带队赴黔江区开展实地调研。
推进“三社”即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融合发展,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创新。
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扎实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作为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时隔1年多,全市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改革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在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3.58万家,产业覆盖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全市供销系统已改造建设基层社734个,涉农乡镇覆盖率达到91.7%。在市农村商业银行方面,2019年末,支持农户、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已超过102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607.59亿元。同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社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规范不够、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三社”融合事关三大平等主体,产权关系、利益联结较复杂,构建三方联合风险防范机制是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人大代表从鼓励引导合作社创新组织形式、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调研中,有市人大代表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机制与产销渠道,优化农村合作社信贷程序,加大对合作社后期运营技能的培训力度,为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与技术支撑。
“推进农村‘三社’融合发展,找准产业是关键,深度融合是根本。”夏祖相指出,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不断推进功能融合,在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金融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打通一体化发展路径。要瞄准市场,规划好产业发展方向,对品质好产量高的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也要着力改善区域地理条件,如采取零改整、坡改缓等措施,发挥集中连片生产优势,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产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