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宪法公园西侧的“江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内,一批批参观者走近模拟还原的“窑洞对”场景,重温那段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
1945年夏天,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走进毛泽东同志的住处杨家岭窑洞。在这里,黄炎培提出了困扰历代政治家千百年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用简单明了的两个字——“民主”,化解了萦绕在黄炎培心中的疑团。
9年后的1954年8月,黄炎培在江苏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个月后,他带着全省人民的嘱托,走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真正参与到“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工作之中。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时光前行,从民主到人民民主,再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这一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益显千钧力量,也为“窑洞对”增添着一行行新的精彩注解。
一个有完整制度体系保障的民主,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民主。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逻辑起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5年间,在江苏这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沃土上——
全省增加新一届县乡人大代表名额5281名,巩固扩大基层民主基础;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相关领域省人大代表挂钩联系法规项目制度,更大程度汇聚民智;从首次对省政府10件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工作评议,到去年对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的13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逐一“检视”,一步步助推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2019年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如今全省已设立1.3万个代表“家站点”,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全省各级人大坚定制度自信底气,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将根植于中国大地与人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人民当家作主之树被不断滋养,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大事小事共同议——
彰显人大制度独特优势
2021年初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内,学生们围在学校户外宣传展板前,兴奋地阅读无锡市滨湖区人大为换届选举张贴的“致全体选民的一封信”。“我们可以参与投票了!”作为“00后”,刚刚入学的学生在这里第一次投出神圣的一票。
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协助省委召开全省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出台换届选举工作意见,修改省选举实施细则,作出换届选举有关决定,指导做好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协商推荐、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等工作,动员选民积极参选,保障选民民主权利。
不管是田间地头的农村“老选民”,还是学校里刚满18周岁的“新选民”,抑或是流动人口等群体,江苏努力实现选民登记工作不错登、不重登、不漏登。当年,92%的登记选民参加投票选举,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县乡人大代表91022名,至次年1月20日间接选举产生设区市人大代表4949名。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产生全省近10万名五级人大代表,是全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内容,彰显着全省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时令的春风,唤醒万物;时代的春风,温暖人心。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12位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互动的代表大多来自基层一线,他们中有企业一线的工人,有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还有教书育人的小学教师……大家肩负人民嘱托,共商国家大计,共议民生关切,将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最真实的面貌。
步出会场,代表们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去年3月起,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各级人大和近10万名人大代表中组织开展贯穿五年的“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上下联动开展中央文件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并定期召开推进会、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共同谋划全省人大工作思路举措,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大合力。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台上,人民真实、广泛、有效地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优势,为推动民主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底色”和“成色”。
纵览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2020年,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代表机制,坚持常委会主任定期接待代表、到基层必访代表、专工委对口联系专业组代表等制度;
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编制省人大“十四五”工作规划,在全国率先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决定》,为推动新时代江苏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形成共识、凝聚合力;
2022年,协助省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并制定出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关于立法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省级人大层面率先成立专职民意征集机构,并出台民意征集工作暂行办法;
2023年,明确任期内实现主任会议成员走访基层一线省人大代表、调研县级人大、基层一线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三个全覆盖”,制定出台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12条具体改进措施,出台关于加强开发区人大工作的指导意见,创设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
2024年,作出关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加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制度保障的决定,梳理形成人大领域深化改革十项重点任务清单,将制定法规草案民意征集办法,制定公民、外国友人旁听省人代会、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办法等列入其中,创设人大代表社会事业发展观察点……
一举一动的凝聚,一点一滴的推动,省人大常委会稳扎稳打,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为全省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良法善治聚民智——
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
今年9月19日,庆祝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在讲话中谈到的一则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大家可能留意到,我省新一轮立法规划中,有一条修订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立法项目,就是一名19岁中专毕业生提出的。”这位学生名叫江宸,他把自己的建议发送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民意征集邮箱,希望能够让更多中专生学到喜欢的专业、发挥更大的才能,这条建议已被列为立法规划调研项目。
在江苏,江宸的经历并非个例。此前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两轮向全社会征集2023—2027年立法规划项目建议478件,基层、公民等社会层面提出303件,其中有不少被采纳为正式项目、调研项目。
一部部良法的诞生,需要反映百姓意愿,回应社会关切。
走进全省各级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均可在陈列架上看到展示的该立法联系点征求过意见的法律法规和被采纳的意见情况。触摸、翻阅这些法条字句,让人能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热情和期待,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从2014年最初设立的15家扩容升级到今年的22家,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已走过10年的历程。10年间,我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成为走进基层开门立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修正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思路,确保立法“直通车”行稳致远。
在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坚持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法规项目的同时,去年,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相关领域省人大代表挂钩联系法规项目制度。根据实施办法和年度项目分工,每件法规项目挂钩联系的代表数量一般为6—10名。挂钩联系的代表也大有讲究,根据其工作领域、专业背景等精准匹配。在法规草案审议前后,挂钩联系代表将受邀参加座谈、调研、论证等活动,其间通过联系人民群众、走访基层单位等途径搜集对法规项目的意见建议。
今年,省人大代表、南京市江宁区善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高洁“认领”的是《江苏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条例》立法项目。在前期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高洁走访30多户居民,“大家反映强烈的是,净水器等涉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她看来,与大家唠家常,也是收集民意的一种方式。
9月底,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该条例。高洁欣喜地发现,法规中包括涉水产品的卫生质量内容。“那一刻,看到收集的意见建议被采纳时,非常有成就感,再多的辛苦也值得。”高洁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分享给了小区的居民。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体现在地方立法工作上,就要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
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关于“及时报告安全隐患”、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中关于“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等规定,均来自社会公众的建议;截至目前省人大常委会已向公民、人大代表等颁发74份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案例丰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江苏实践。
“为民”贯穿全过程——
群众关切定为人大监督着力点
“你们都是本地居民吗?感觉湖水怎么样?”“与以往相比,现在治理得怎么样?”省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时,检查组成员遇到在太湖岸边休憩的市民,当即和大家打招呼,并详细询问他们对太湖治理的感受。“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今年又围绕推进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专项监督,上下联动合力推动太湖生态不断向好。
无论是去年的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还是今年的专项监督工作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无不感叹这些报告的“分量”,其中剖析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力透纸背”。
去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就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专门出台若干规定,其中最突出的是引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调研报告的起草和审议发言时,实行“四三三”原则,即40%讲相关工作情况和成绩,30%讲问题和不足,30%提意见和建议。这一规定,不仅有效保证了调研和审议质量,更重要的是实打实反映了人民的意见建议。
早在2019年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便开通线索征集电话,为群众参与人大监督提供“热线”;2020年以来,连续4年对年度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开展专项审议和工作评议并形成制度化安排,并在去年将测评对象由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牵头部门调整为具体的民生实事项目;去年专门安排18个经济方面监督项目,听取审议省政府促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报告,同时向292名企业人大代表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意见建议4712条;今年,探索将人大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延伸到乡镇一级,并拓展到集体资产,起草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推动人民身边的“家产”真正为民所有、为民所用……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人大常委会早已将“为了人民”作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扎根人民履职责——
桥梁纽带更紧密更畅通
“希望持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建议进一步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今年8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樊金龙在宜兴开展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8位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和履职实际,提出了许多中肯可行的建议。樊金龙认真听取意见,表示将充分吸纳落实。
人大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代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在江苏10.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富有时代内涵、各具地方特色的代表“家站点”共有1.3万个,推动基层成为全省各级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沿阵地,形成为民履职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不止于此。继去年设立20个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后,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又在全省设立了21个人大代表社会事业发展观察点。观察点每季度反映的“点”上意见、汇聚的“面”上实情,为全省立法、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如今,这些在代表和群众之间“搭桥铺路”的创新探索,让人大代表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也让民主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
全省近10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是一座民意宝库,这些“民意”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关键一环。据统计,2013年以来,省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194件、建议7488件。为把代表的民意表达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升代表依法履职能力,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分批挂牌设立15个江苏省人大代表培训基地,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今年已连续举办8期学习班,培训覆盖千名人大代表。
民意反映上去后,如何办理?继2018年出台加强和改进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的意见后,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工作“16条”。在“16条”指导意见中,除完善代表建议多层次督办工作机制外,还将闭会期间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收集的重要建议,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召开代表座谈会汇总形成的代表意见建议,列入代表建议办理范围,实现代表建议提出与办理的“全天候”。
故事未完待续,行程击鼓催征,更多载满江苏元素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壮美图景正加速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