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访谈 > 正文

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 | 田锦华代表:“鲤鱼”跃农门的领军人

发布时间:2024-12-06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金秋十月,沿惠兴高速西行,至贵州省黔西南州屯脚镇西北隅,一幅绚丽的乡村画卷渐次展开。

  这里,就是兴仁市鲤鱼村,一个曾经默默无闻,如今却声名远扬的村庄。它的蝶变,离不开一位领军人物——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

  步入鲤鱼村,进入眼帘的是被群山环抱的布依族与苗族民居。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们,三两成群,或路边,或家门前,闲聊中流露出幸福的笑容。秋阳洒满村落,宁静而温暖。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田锦华。他皮肤黝黑,圆脸,不笑时显得颇为严肃,但谈及鲤鱼村的变化,眼神瞬间生动起来。他回忆道,十多年前的鲤鱼村,还是一个产业匮乏、管理艰难的苗族与布依族混居村寨。而今的巨变,令人瞩目。

  田锦华,生于鲤鱼村,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重。他当过教师,也曾在供电局工作。2010年,他考上镇政府的公益性岗位,被分配回老家鲤鱼村驻村。2013年,年仅三十多岁的他被推选为村主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鲤鱼村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田锦华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不同民族的村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必须找到共同的纽带。而这个纽带,既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民族文化上的自信。

  因此,他积极推动党建引领,吸纳优秀人才入党,党员队伍从70人壮大至109人。同时,按照区域相邻、民风相近、文化相同的原则,在4个片区成立4个党支部,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党委,为鲤鱼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

  

  

  

  跟随田锦华的脚步,记者来到山水鲤鱼小蚕养殖基地。正在给蚕架消毒的三位养殖工人看到田锦华,便热情地打招呼:“田书记来啦!我们正忙赶制第十五批蚕丝呢!”

  养殖基地负责人、老党员吴贞琼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她从2016年开始种植蚕桑,如今已发展至800多亩,年培育15批蚕宝宝,每批蚕丝产量约1000斤,年收入可达40多万元,并带动本村80余人次就业。吴贞琼是鲤鱼村党员创业带富的一个缩影。在田锦华的带领下,蚕桑产业逐渐从简单的庭院式养殖发展成为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链。

  依托珍稀矿泉水水源,鲤鱼村还引进公司成立水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村民们拓宽致富门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生产的桶装水远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年产值达到9000多万元。全村有100多人在水厂上班,平均月工资达到5000多元。水厂工人王猛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在水厂负责长途运输,因为厂子效益好,我们的收入也高,每个月收入上万呢,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鲤鱼村还得到了公安部及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为此,村里成立了贵州滕鲤乡食品有限公司和兴仁市鲤鱼溢浓食品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有效解决了周边地区猪、牛、羊肉的深加工以及肉类冷链加工难题,同时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鲤鱼村坚守“绿美”理念,投入1.2亿元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打造鲤鱼生态公园,晋升为AAA级景区;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数千亩,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

  与此同时,鲤鱼村系统挖掘苗寨风光、苗族飞歌、美食等资源,打造特色景点和生态旅游路线,开设多家酒店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年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旅游年收入超900万元。

  从负债累累到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国家级殊荣,鲤鱼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山村变美,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70%以上的家庭拥有了轿车,90%以上的家庭配备了摩托车。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00元,较2011年增长3.7倍。2023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594.84元,比上一年增长18.42%。

  村民们说,鲤鱼村的一切变化,得益于他们有了田锦华这样一位乡村振兴的领军人。(文图: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弓倩 杨猛)

  


原文链接:https://www.gzrd.gov.cn/xwzx/rdjj/202412/t20241203_861677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贵阳市、黔西南州组织省人大代表研读《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 下一篇: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赴黔南州调研数字化分级诊疗的“龙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