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海宁,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通组道路延伸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不仅连接了千家万户,更连接着民生与民心。这是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跟踪监督“通组道路改造提升”的成果,也是各级人大代表“双岗建功”、为民履职的生动实践。
从“建议”到“实事”,回应民生关切
时间回溯到2022年初,海宁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收到了许新强等市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村通组道路建设补助,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我市通组道路大多建于2003年至2005年间,建设标准低,加之近年来汽车保有量激增,道路狭窄、破损问题日益凸显,群众出行不便,意见颇多。”许新强深知,这不仅是通组道路的改造问题,更是关乎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的大事。
他在建议中提到,虽然近几年部分村也有意实施通组道路改造工程,但因受村集体经济实力所限,实施项目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当地群众出行需求。为此,他建议把“通组道路改造提升”作为“一事一议”项目申报的重要内容,增加该类项目年度申报和实施数量;完善扶持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提高建设标准,同步推进道路拓宽、“白改黑”等工程建设,有效提升百姓出行舒适度等。
据统计,本届海宁市人大共收到相关代表建议22件,通过民情数据库收到村镇区域内道路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765件。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件建议,将其列为年度重点督办件,并组织调研组深入村镇和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结果发现全市亟需改造提升的通组道路多达373条,总里程约230千米。结合调研情况,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将“通组道路改造提升”列为年度民生实事候选项目。2024年2月,该项目成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从“会场”到“现场”,人大力量显担当
为确保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实施,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了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动员部署会,“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的牵头实施单位明确提出了“五个一”推进机制:建立一个市级专班,形成一个工作方案,健全一项责任机制,推行一项奖惩机制,打造一批样板典型。
项目实施过程中,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一对一”项目监督小组,由17名市人大代表分片对“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开展日常监督。他们深入项目一线,查看施工进度,听取群众意见,跟踪监督项目立项准备、实施推进、完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推动项目工程如期高质量完成。
“一些路段涉及管网迁移,希望市里加强协调,加快进度。”“项目验收中,允许偏差范围偏大,标准还需提升。”作为“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代表监督小组成员,两年来,许新强时刻关注着项目的实施进度,积极参与监督,并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2023年项目实施以来,代表监督小组已组织开展集中监督活动5次,收集代表意见建议32件,其中关于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工程验收标准、畅通群众监督途径等建议,已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助推了“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高质量实施。
每年的7月和12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对“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实施进展、完成情况开展专题视察和专项审议。
从“怨言”到“点赞”,连接起民生和民心
通过2年的不懈努力,海宁市通组道路已完成改造提升180余千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不仅方便了群众的日常出行,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2024年2月,海宁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并逐项进行满意度测评,“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以96%的满意率获得代表们的高度认可。
在许村镇文桥村杨家浜,村民老赵对道路改造赞不绝口:“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就积水,现在变成了5米宽的柏油马路,还增设了排水系统,车不堵了,环境也美了。”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梁家角的村民老陈:“村里主干道‘白改黑’后,出行更方便了。今年还在实施达户道路改造,以后柏油马路能直接通到各家各户门口。”
“通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我村对10.3千米通组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得到百姓好评。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实施道路绿色改造项目,让百姓出行环境更优。”2024年6月初,在“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代表监督小组活动中,许新强有感而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组道路改造提升”项目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他们将一如既往紧盯不放,为实现群众行有所畅、住有所安的美好愿景贡献人大力量。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