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相关配套制度得到完善,全县各级各部门传承保护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最近,在《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后评估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的发言诠释了《条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驾护航取得的成效。
2003年云南省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首批试点省份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措施,一批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2013年5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为加强和完善南涧跳菜传承保护设施、培育和壮大南涧跳菜人才队伍保驾护航。
2024年5月,全国人大代表鲁丽华到南涧县示范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鲁丽华 供图
提供法律保护“金钟罩”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南涧跳菜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县人大民族与外事华侨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南涧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南涧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南涧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健全完善了配套制度建设,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全县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将南涧跳菜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南涧跳菜资源的调查研究、传承保护等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新舞台”
《条例》颁布实施后,南涧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成南涧跳菜传承展示中心、彝族跳菜陈列室、南涧跳菜广场等展示、宣传、研学基地,13个非遗传习所、81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乡村跳菜文化宣传阵地也拔地而起。
“随着一批跳菜展演舞台和传习所建成,为我们更好地展示跳菜艺术和培养传承人提供了方便,让我们从席间表演登上了舞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鲁朝金高兴地说道。
同时,南涧县还创造性实施了南涧跳菜“五个一百”工程,培育百支跳菜队、培养百名跳菜艺人、搭建百座跳菜舞台、打造百个跳菜名村、扶持百家跳菜名店,现已命名跳菜名人101人、名队36支、名村34个、名店22家、名舞台23个。
跳菜艺人正在进行表演。
培养人才队伍“接班人”
“要加大南涧跳菜传承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加非遗研究保护机构和基层文艺院团人员编制,提高人员专业水平,保持人员稳定性。同时,要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不断传承和弘扬南涧跳菜优秀传统文化。”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遗传承人鲁丽华建议。
为加强南涧跳菜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南涧跳菜传承保护氛围,南涧县用好用活人才培养政策,发掘和培养了鲁朝金、自学龙等一批以跳菜人才为主体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73人,并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先后开展了4期南涧跳菜百名人才培训班、传统民间跳菜彝族鼓吹比赛和首届“跳菜王子争霸赛”等;建成非遗示范校园、传习学校3所,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跳菜传承人培养,南涧跳菜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云南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同时,积极开展保护研究工作,编辑出版《“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无量盛宴——南涧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跳菜”传承保护纪实》等书籍,促进了南涧跳菜形成“一蕊多瓣”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模式。
2008年,“彝族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南涧跳菜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24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走进南涧,向观众介绍了“边跳舞边上菜”的独特非遗文化……随着南涧跳菜活跃在各级舞台和重大庆典活动,知名度不断提高,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成为外界认识南涧的一道窗口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南涧县委、县政府还因势利导,着力打造南涧跳菜的“升级版”,鼓励引导贫困户加入民间跳菜队伍,参加有偿表演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已发展跳菜文艺队50余支200多人,人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南涧跳菜已从一般性的文化艺术表演,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闯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致富路。(左先勋 徐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