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代表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大工作的力量与源泉。近年来,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在以“小”促“大”中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工作新路径,推动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用好“小平台”,发挥“大作用”。不断完善民主民意表达的平台和载体,推动全市90个人大代表之家、406个人大代表联络站运行实效化、活动经常化、联络常态化,引导68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进“家”入“站”履职尽责。坚持全覆盖布局、全方位推进、全链条贯通,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将民主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建设全省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创建首批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省人大制度研究会)调查研究联系点。注重“线上”和“线下”并行、“实体”与“网络”互补,统筹整合代表履职平台,依托微信群、“码”上办等载体,构建代表联系选民服务群众便捷通道,常态化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立足人大职能建言献策,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家门口的声音”听得到、用得上,使民主的“获得感”看得见、能体验。
选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为更好地尊重民意、激发民智、服务民生,我们努力将人大制度优势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和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深度结合,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原则,扎实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坚持全市一盘棋,创新推进民生实事监督,选聘市级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员,实行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同步推进。通过全覆盖纳入、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督导助推“新增公办教育学位”“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顺利实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温暖的民生答卷。
督办“小建议”,服务“大民生”。创新代表建议“全天侯提出”机制。线下,引导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150余次,收集汇总反馈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线上,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人大代表建议全部实行网上办理。推动推动民意表达“双线”联通,民主实践“齐头”并进,努力让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代表的“好建议”。创新代表建议“全闭环办理”机制。创建代表建议撰写、立案、交办、承办、督办、反馈、公开、总结、表扬全闭环工作机制,近3年,高质量办结代表建议307件,相关代表建议助推机动车异地年检全国推行、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纳入国省规划并加快实施,实现建议质量和办理质效“双提升”。创新代表建议“全方位落实”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部门承办、联合督办”代表建议落实机制,实现代表建议办理结果群众受益、人民满意。如,市教体局在办理关注在校生心身疾病的建议过程中,为全市362所中小学全覆盖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486名;市公安局在办理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的建议过程中,为全市安装“两车卫士”防盗防患装置85126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办好“小实事”,收获“大成效”。深化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创新开展人大代表“七个一”联系帮扶、“代表接待日”、“代表联系群众月”等活动,为民解忧办实事。近三年,组织代表用脚步丈量民生、用真心体察民情,走访企业、联系群众20万余人次,促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推动和解决。川中旱区,“十年九旱”,一直面临吃水用水严重不足的难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加快推进毗河供水工程建设,自2008年开始,市历届人大常委会接续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毗河供河工程开展视察调研,为早日解决旱区群众缺水问题鼓与呼。在各级人大的努力推动下,在人大代表的奔走呼吁下,目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已正式通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也在顺利推进,旱区群众半个世纪的‘吃水梦’终要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