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9月26日,甘肃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
《决定》全文共七条,阐述了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四强”行动,从思想引领、素质提高、权益维护、示范带动、完善机制、营造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四强”行动、进一步激发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培育崇尚劳动时代风尚
长期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重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涌现出大国工匠李云鹤、劳动模范潘从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杰出代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劳动者之歌,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高尚品格和时代风采。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在新征程上迎难而上、开创新局的必要条件。《决定》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全省各级各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着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全省广大劳动群众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决定》突出典型示范带动,提出要完善劳模工匠培育、选树、表彰、激励制度,深化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落实劳模工匠待遇,提升劳模工匠地位,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更多劳模工匠竞相涌现,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同时,《决定》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调要大力宣传劳模工匠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劳动群众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崇尚劳动、推崇工匠的时代风尚。鼓励创作更多反映劳动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爱岗敬业、矢志奋斗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劳模、劳动和工匠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和劳动者。举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报告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的宣传功能,深入挖掘宣传基层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特别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典型的培育、挖掘、选树、宣传工作,依托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劳动文化公园、劳模工匠主题公园。
“《决定》不只是起到宣示作用。”审议中,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决定》既与中央精神相契合,又符合甘肃实际,对如何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了详尽规定,并与劳动和工会领域法律法规相衔接,具有较强实践价值。
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主力军
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在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奋勇争先、不断进位。担好使命任务、创造新的业绩,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拼搏奉献。
甘肃省委在作出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中,提出“健全培养扶持机制,积极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为引导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改革、创造新鲜经验,主动融入开放大局、增添发展活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献计出力、大显身手,《决定》要求,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坚实人才和技能支撑。完善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职业学校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各行业工种技能培训基地,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高技能人才。持续开展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科学合理设置竞赛项目,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促进技术人才在区域间合理布局、有序流动,打通企业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通道。
《决定》明确,各地各部门应当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改革绩效评估,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完善财政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此外,《决定》还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同向聚力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决定》的一大亮点。
《决定》要求,各级各方面应当自觉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劳动群众。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帮扶。完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体系,促进多层次社会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落实劳动者休息休假制度。完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监督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提高劳动者事故防范、应急处置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问题。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保障,推动平台企业、平台合作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组建、加入工会工作。健全完善困难劳动者常态化帮扶和送温暖机制,落实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取暖等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劳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用好12351职工维权服务热线,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完善司法救助工作机制。建好用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人疗休养院、职工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服务阵地,更好满足劳动群众多样化需求。
《决定》明确,完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同级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体系,建立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行政部门和工会定期会商、协作联动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多措并举 推动决定落实落地
《决定》出台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落地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多角度解读宣传,大力宣传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解读《决定》的重点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积极营造深入学习宣传决定的良好氛围,提高《决定》的公众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9月27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有关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上,省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委员马洪滨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决定》贯彻执行进行了简要介绍。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将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适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决定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促进各级各方面在劳动者成长成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时,将进一步发挥好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邀请各级代表参与决定的宣传、监督等工作,广泛听取代表关于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意见建议,突出基层一线劳动者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代表履职全过程。
保护劳动者、激发创造力,离不开制度机制保障。省人大常委会将立足职能定位,加强对劳动和工会领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重点围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安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困难帮扶等与劳动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开展调研、监督等工作,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