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息烽县举行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始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6月,息烽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息烽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息烽县的民主政治建设翻开历史新篇章。1980年,息烽县设立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息烽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县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全县“新型工业化”工作开展情况。
伴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年的风雨兼程、波澜壮阔,满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许、深情嘱托,息烽县人大走过了春华秋实的70载。
自1950年3月6日息烽县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以来,在息烽县委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人大工作不断发展。特别是1980年4月设立县人大常委会以后,息烽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对县人民政府、县监察委员会、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选举任免县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显示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息烽县从1950年3月召开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4年6月共举行8次会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息烽县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具备,采取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过渡形式。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主要是两点:一是出席会议的代表是由息烽县各族各界人民协商产生,其中一部分是由县人民政府邀请的。二是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是县人民政府联系群众和传达政策的协议机关和咨询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它不是政权机关,只是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性权力机关;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息烽县当时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最合时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建政的主要形式。
1954年上半年,在中共息烽县委的领导下,采取选民普选的办法,选举产生息烽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于当年6月举行息烽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标志着息烽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1980年,息烽县设立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从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至2024年,历届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追求和探索,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依法履行各项职责,为推动息烽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息烽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依法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息烽实践作出了人大贡献。
2023年,息烽县人大聚焦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紧紧围绕磷化工主导产业、健康医药(化学药)特色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风口产业、磷石膏建材协同产业,组织代表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聚焦项目建设促发展、聚焦招商引资提增量、聚焦优质服务强品牌、聚焦要素配套强保障的意见建议,强化监督落实,有力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切实发挥园区工业大突破“主战场、主力军、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促进工业做优结构、做强效益。
当前,息烽县发展正处于实现“破题”起航、“破局”成势、“破茧”蝶变的关键时期,挑起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息烽县人大积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紧扣县委确定的工作主题、工作主线、工作主目标,紧盯“两区一地两示范”发展定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依法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息烽篇章贡献力量。
■亮点点击
石硐镇人大——
探索“联络站+”模式 助力代表双岗建功
近年来,息烽县石硐镇人大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积极探索“联络站+”模式,聚焦收集民意、代表学习、纠纷化解三方面,助力人大代表双岗建功。截至目前,已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1个、联络室4个、联络点14个,形成“1+4+14”共建联动机制。
“联络站+合议庭”,拓宽收集民意新渠道。以联络站为载体,坚持把群众“请进来”与人大代表“走出去”相结合,设置每月“代表接访日”,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及所需所求,针对反映的问题“接诉即办”。2024年以来,共接访群众300余人次,收到社情民意300件,办理答复300件,群众满意率100%。
“联络站+讲习所”,创建代表学习新课堂。坚持把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学习“充电站”,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学习与代表活动”相结合,每季度定期组织代表针对如何更好参与监督、助推发展等方面开展集中学习,进一步强化代表素质,提升代表履职能力。2024年以来,组织代表集中学习3次、参与代表102人次,订阅学习资料100余本。
“联络站+调解室”,搭建纠纷化解新平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群众、扎根群众的优势,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群众说事拉理的“和事堂”,助力矛盾纠纷化解。2024年来,通过代表联络站化解有关土地、邻里、家庭矛盾等纠纷3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