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我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南通市人大代表。那时,我对“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是陌生的,除了感觉神圣之外,对如何为人民代言是懵懂的。十多年来,我认真学习《代表法》《监督法》等做好人大工作必备的法律知识和政策理论,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知识,提升个人素质和履职水平;积极参加市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深入企业、社区视察调研,在代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渐渐地,我从履职“菜鸟”成长为稍有履职经验的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一个个令我难忘的小故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履职生活。
履职伊始,我围绕所熟悉的教育事业,深入到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群众中了解情况,倾听他们的意愿和呼声,通过倾听民意、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普通中学应开设心理课程》《普通中学应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普通中学应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周边应禁止跳广场舞》等建议,我的建议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对推进教学改革、净化教学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
2016年,第一次把履职目光投向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关于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留住文化乡愁的建议》。“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农村生活住宅与城市差距极小,一座座小别墅整齐划一,错落有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物质生活的提高挤兑精神本不丰盈的空间,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城镇化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如何在城镇建设中留住乡愁?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是最佳出路。为撰写这条建议,我没少花心血,作为教育界代表,我更多熟知本行业工作,为使建议提得更有说服力,我“啃”了好几本小城镇建设方面的书,请教了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专家,我独自开车去小镇实地寻访、调查,夜深人静时,反复斟酌、推敲,几易其稿。
很欣慰,我的建议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市发改委、文广新局、教育局、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动,积极会商研究,他们就办理情况几次与我商量,在小城镇建设工作规划中,吸收了我的建议。“在培育创建我市特色小镇过程中,将牢记产业是命门,文化是魂魄的原则,坚持立足特色之本,注重在小镇的‘灵魂核心’上精雕细琢。坚持在挖掘、诠释和传承小镇文化传统上下功夫,尽最大努力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使特色产业得以保障,也让小镇文化焕发活力,让小镇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走得更远”。这是政府部门给我的答复部分内容。目前,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已开始启动,已有2家特色小镇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已经申报。
把眼光看得更深一些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
但在实施过程中,“双减”并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体现为部分学生不能在校及时完成作业,回家完成作业时间更长;家长因孩子课后不能补课而变得更加焦虑;学校因计划制定不完善,加重教师的负担。如何让“双减”完美落地,回归教育舒展和内涵发展的健康样态,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让家长充分参与子女成长。
这一建议引起了通州人大的高度重视,将之作为“区人大重点督办建议”。由分管教育的陈兵副区长领衔办理,时任区教体局局长丁华汇报了通州“双减”的一些做法,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
把眼光看得更实一些
2024年的春节哈尔滨的“火热”引起了我的关注,可以将单纯的旅游发展成“研学游”。“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我在调研中不难发现,研学游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规范。比如,有关组织单位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在设计研学产品时除增加一些高校、博物馆等点位,基本以“打卡”为主,在形式上和一般旅游产品区别不大,但费用却要高出许多,显得有些“鸡肋”。此外,在调研中,安全保障成为学校、家长和研学旅行服务商的共同担忧,也是限制研学市场需求充分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还需要多方共同探讨解决。
鉴于此,我在2024年省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在江苏有效开展“研学游”的建议》,引起了《新华日报》记者林元沁的关注。她通过相关部门联系上我,对我进行了采访。“期待下一个研学游‘火出圈’的是江苏!”
作为一名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是我的使命担当!
(作者系江苏省第十四届、南通市第十六届、通州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