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横跨豫鲁苏皖四省,留下众多革命遗址遗存,孕育形成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商丘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与周边省份兄弟地市一起,携手立法赓续红色血脉。
聚焦区域发展,明确协同目标
积极探索。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的商丘,是河南省的“东大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商丘与相邻省份、兄弟城市的交流较为频繁。为构建相对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法治环境,推动解决跨区域治理难题,助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19年10月,商丘市与淮北市、宿州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菏泽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协商成立了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推进立法工作协同机制建设。
顺势启动。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赋予了“区域协同立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区域协同立法”的深化立法领域改革的任务要求。2023年7月21日,商丘市和淮北市、宿州市、临沂市、徐州市共四省五市在徐州召开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座谈会,讨论通过《淮海经济区四省五市关于开展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的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工作,以法治的方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光荣传统发扬好、把革命血脉传承好,让淮海战役革命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务实作为。商丘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将区域协同立法座谈会精神分别向市委和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并成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小组,为扎实推进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正式列入2024年度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以来,区域协同立法工作小组先后听取专题汇报4次,开展调研7次,全面掌握淮海战役遗址遗存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利用难点和存在问题,讨论研究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措施,保证了立法项目的顺利推进。
强化跨区论证,凝聚立法共识
统筹力量,凝聚合力。2024年9月23日至24日,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徐州市等地立法工作机构负责同志齐聚河南商丘,先后深入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商丘古城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等地,开展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调研,并就法规草案的修改进行座谈论证。这是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协同立法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市开展的第五次跨区联合行动。通过探索建立定期座谈交流、同步草案起草、联合立法调研等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协作对地方立法的推动作用。
强化协同,凝聚共识。协同立法工作启动之初,就明确提出“共同起草、共同修改、同步施行”的目标。各区域城市通过自主磋商,达成合作共识,再把共识内容转化为地方单独立法,是本次区域协同立法的主要模式,确保各地条例在核心条款上保持一致,真正实现协同目标。商丘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加强与兄弟城市的沟通配合,主动分享立法成果和重要立法信息,注重吸收兄弟城市意见,照顾兄弟城市关切,加快推动协同项目实体化运作。目前,各市条例草案经过多次磋商修改,实现了关键条款和内容表述上保持高度一致。
保留个性,彰显特色。在2024年8月28日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审议了《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草案)》,强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广泛征求意见,做好法规草案的进一步修改完善,着力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024年9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再次召开《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在商丘日报等媒体发布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经过认真修改的《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草案)》,结合商丘文旅管理体制、遗存遗址的具体特性,求大同、存小异,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真正实现各方协调互补、合作共赢。
牢记殷殷嘱托,推动薪火相传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立法与普法相统一,规制与促进相同步,这一工作原则在此次协同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商丘的淮海战役遗址遗存中,永城市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纪念馆尤为重要,是商丘及周边地市社会各界接受红色教育主阵地之一,但由于已连续运营13年,该馆也出现设施设备老旧、陈列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市人大常委会将红色资源保护立法工作与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调研、视察和相关执法检查,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引领和推动淮海战役精神在淮海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不断发扬光大。
在人大监督的推动下,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改陈布展工程被列入永城市重点工程。目前,改陈布展设计经专家多次研讨已见诸成效,工程建设、外部配套设施用地拆迁和施工有序推进之中。纪念馆也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开发挖掘更深层次“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推进红色血脉“活”起来、红色名片“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