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关系国计民生。9月10日,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报告中表示。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财政收入奠定了基础。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前5个月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
从收入级次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从收入构成看,1—7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全国非税收入24423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2.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
从财政支出看,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力度。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9.3%,地方支出增长1.5%。
此外,1—7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295亿元,支出41228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861亿元,支出1517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7013亿元,同比增长5.4%,支出60628亿元,同比增长8.2%。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报告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预算法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围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管理监督,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固本培元、增强内生动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截至7月末已发行4180亿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1—7月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59万亿元、支持项目超1.6万个。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加力支持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加强对基层财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6%。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多渠道统筹资金资产资源,着力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把科技作为重点支出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今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预算同比增长10%,对基础研究实行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运行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保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今年首批支持1000多家重点领域“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中央财政分别下达补助资金250亿元、2274亿元、120亿元,支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分别下达补助资金313亿元、404亿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持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4元,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补助资金974亿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入推进“一老一小”相关改革,统筹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落实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及时启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范围,在全国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完善惠农补贴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减灾防灾,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和粮食主产区利益。推动提升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水平,中央财政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70亿元,加强对脱贫地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出台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若干财税政策的实施意见,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中央财政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40亿元,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267亿元,引导更多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下达120亿元,落实湿地保护法规定,继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落实落细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的各项措施,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财政管理。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从紧控制项目支出,从严审核新增资产配置,勤俭办一切事业。强化预算执行,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部门预算,抓紧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截至7月末已下达9.26万亿元,具备条件的均已下达完毕。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围绕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社会保障等领域,对社会关注度高、资金规模大的政策和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出台实施政府采购领域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加大财会监督力度,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严肃处理2023年财会监督发现问题,问责472家单位和1346人,通报典型案例407个,推动完成会计法修改,加大对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在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表示,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财政改革,狠抓增收节支,加强民生保障,强化风险防范,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报告对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作出安排,强调要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在继续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基础上,密切跟踪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评估和完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推进落实闭环管理机制。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和完善提振消费的财税政策,加强项目与资金的统筹,完善重大政策和项目跟踪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推动政策和资金尽早落地见效。
在保障重点支出方面,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保持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乡村产业、和美乡村等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拓展地方税源,优化税制结构,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此外,报告明确,要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督促地方落实“三保”责任,合理确定“三保”范围标准,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推动“三保”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好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加强融资需求端和供给端管控,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要围绕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加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突出加强、聚焦、优化,持续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沈春耀委员建议,国务院有关方面,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要高度关注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经济走势,增强宏观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预见性。
围绕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积极有序组织收入,努力实现年度目标;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增强底线思维意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