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代表墩台夜话”,让社情民意畅通无阻,力助“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一个创新之举“代表码上见”,让代表接访选民群众“24小时不打烊”,激发代表履职新活力;
一次代表、选民、局长“面对面”,让群众参与人大工作有了新场景,推动监督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
荆江两岸,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上生发的这些“一”及其连接的场景,每天都在增加、刷新。唯一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每一次代表履职、每一次制度创新、每一次依法监督,都绘成一幅壮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画卷。
“一体化”建设 让实践基地建设如花般“次第绽放”
荆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实践展示厅”虽然不大,仍迎来一批批参观者。这是为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而打造。
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份份珍贵文件资料,讲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荆州生根开花的故事。市人大代表夏磊看得仔细,对“制度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展厅第二板块,一张黑白老照片引起夏磊和同伴们的兴趣。这是沙市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大家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1954年6月,沙市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沙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1995年6月,举行荆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荆沙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专门委员会。1996年11月,随着荆沙市行政区划调整,荆沙市人民代表大会更名为荆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荆州市人大工作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0年,恒心如铁、坚毅不摧,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
新时代,如何把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权益、人民福祉,落实到民主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答案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荆州区西城街道三义街社区居民许厚新终于实现“用气自由”,对“家门口的民主”,他由衷点赞。
许厚新居住的区资规局宿舍是老旧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燃气一直未能接通。居民日常生活多使用罐装气,费用高且存在安全隐患。
去年9月,许厚新来到三义街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向人大代表反映“用气难”问题。驻站人大代表刘家振主动认领任务,多方争取、协调,小区32家住户终于装上天然气,困扰群众多年的“烦心事”得以解决。
“人大代表‘面对面’问需问计、‘实打实’纾困解难。”省人大代表、三义街社区党委书记李怡说,从代表之家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实践基地,老百姓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畅通。
去年5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基层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室)等,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实践基地,首批3个市级试点在荆州区西城街道三义街社区、沙市区立新街道东岳社区、松滋市八宝镇建立。
各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一条条来自群众的“好声音”,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新引擎”。
——在东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人大代表通过“邻里话坊”居民议事平台,帮助群众解决一大批“关键小事”。
——在八宝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人大代表轮岗值班接待群众,“听取一条好建议、改进一项工作”已经成了常态。
今年,市委深改委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荆州实践扩面提质,纳入年度全市重点改革项目。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总结试点成效,统筹推进实践基地加快建设。
荆州大地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如花般“次第绽放”,全市已扩充到41个、建成21个。各级人大代表以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民生实事办理情况视察、执法监督、清渠洁岸等活动1830多人(次)。
“一盘棋”推进 在代表行动中厚植民生底色
8月31日,沙市区锣场镇长湖村新建的一体式智能生活污水处理站高效运转,56户村民生活污水在这里变成清流。这是该区人大代表、长湖村党总支书记张万兵领办的项目。
这一天,市委书记吴锦以人大代表身份来到这里,参加所在沙市区区直生态环保代表小组“聚力清渠洁岸·共同缔造”代表行动,察看污水处理站等项目,与代表们座谈。
座谈会上,张万兵等6位人大代表就污水处理、农村改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吴锦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交流互动,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吴锦强调,“代表行动”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人大服务中心大局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要把开展“代表行动”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切入点落实落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高位推动,步履铿锵。
8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志红同样以人大代表身份,到公安县基层一线参加“代表行动”,与人大代表们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家意见建议。她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上下同心,聚力而行。
今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以洪湖水质提升和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聚焦净源、清流、洁岸、绿产、优居五大行动,全面投身代表行动,更好动员起广大群众,聚力聚智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洪湖市聚焦“洪湖水质改善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专题询问,组织一系列调研视察活动,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扛起洪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江陵县、监利市以抓实代表小组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
连续8年,每年聚焦一个主题开展“代表行动”,“呼”与“应”之间,一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解决。
公安县黄山头镇永兴垸村村民告别“用水难”,离不开人大代表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过程监督。
2022年9月,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过程中,不少村民向县人大代表邹伯享反映村里水量小、供水不稳定,特别是夏季用水高峰,连洗菜做饭等基本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
“改水势在必行!”邹伯享联合其他代表深入选区,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实地检查设施设备、征求群众意见建议。
之后,上升水厂管网更新改造工程被确定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历时6个月,工程全面完工,6个村8500多人告别多年季节性缺水历史。
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荆州版故事。
“一部法”见证 从制定到施行,都满载着热腾腾的民意
金秋时节,漫步长湖岸边,鱼跃鸟翔,满目盎然生机。
作为立法保护长湖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克梅经常沿湖走一走、看一看。
为长湖立法前,一次与退捕渔民的对话,一直深深刻印在王克梅脑海中——
“退捕上岸,能接受吗?”
“现在大政策就是这样,我们不养鱼就种树,生活一样过得好。”
“我们立法,把长湖保护起来怎么样?”
“那好呀,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问与答之间,拉近立法与老百姓的距离。从立法到施行,都要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王克梅最深刻的感受。
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把“民言民语”转变成“法言法语”。9年时间,沉淀出一部立法精品——
2016年至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历时3年制定了全省首部“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智成为立法的源头活水。
2023年,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赋予地方人大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权限。荆州、荆门、潜江三地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和制度藩篱,开展长湖保护协同立法。这是全省首次以流域、区域协同立法形式推进湖泊保护。
从单独立法到三地协同立法,《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由“一湖分治”发展到“一湖共治”,从保护长湖湖泊本体扩展到全流域。
自2016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已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立法工作格局,围绕古城保护、文明行为促进、扬尘污染防治、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中心城区机动车停车、电动自行车管理等,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0部。
如何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热腾腾的民意?
荆州市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活动全过程、各环节,以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平台,广泛开展立法协商、立法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吸纳民智,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民主立法的“主角”。
——制定《荆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时,仅草案一审稿就有140多位市民反馈意见675条,是我市开展地方立法以来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部地方性法规;
——为确保《荆州市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条例》立得住、可操作,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部门恳谈会,听取立法、文旅、文博专家意见建议,使立法成为凝聚共识、宣传法治、推动工作的过程;
……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市人大常委会探索的具有荆州特色的推进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三入”工作机制,让法规真正从纸上落实到行动中。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场审议、表决、询问,一次次视察、检查、调研,见证了荆州人大监督工作的坚实与厚重,推动“一府一委两院”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日益丰富的民主形式,不断拓展的参与渠道,让每一个荆州人都能更好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踏上奋进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征程。”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段昌林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不懈探索民主实践、推动民主发展,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荆州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