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水区人大常委会守正创新、多措并举,依托“三个聚焦”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整体跃升。
聚焦“站室”建设,拓展代表履职平台。渝水区人大常委在抓好1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星级创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群众反映社区民意的渠道,按照“建在基层、覆盖选区、方便联系”的原则,在1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搭建人大代表工作室38个,构建起条块结合、点面联动、全面覆盖的人大代表服务体系,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米”,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基层落实落细。据统计,全区三级人大代表进站(室)接待群众3000多人次,通过政策宣传、释疑解惑,化解思想疙瘩1000多起,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1300多条,为民办实事好事1200余件。
聚焦代表主体作用发挥,强化履职能力。在做好“规定动作”同时,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不断丰富代表活动内涵,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换届后先后开展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为群众办实事”“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千名代表作示范,民呼我应勇争先”“抓落实、促发展、护平安、勇争先”等系列代表履职活动,先后解决了停车难、入学难、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天燃气安装等难题,形成了“群众有事找代表,代表履职为群众”浓厚氛围,代表也从中找到了“荣誉感”“动力源”,进一步激发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聚焦制度管理,激发代表履职动力。换届以来,我们先后建立完善了《渝水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代表办法》《渝水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办法》《渝水区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办法》《渝水区直选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实施办法》等7项制度。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对代表履职不仅有硬性规定还有定量要求,无形中形成了一套代表积极履职“倒逼提升机制”,不仅让“挂名”代表履职、“哑巴”代表讲话、“口袋”代表显身、“举手”代表管事,代表实现了由会议型向全程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荣誉型向责任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重大转变。(渝水区人大敖小雄、黄细根、吴婷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