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法规、城市更新条例……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立法。
今年以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11件法规和法律性问题决定,6件监督项目上会审议,10多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正在开展。
一部部地方立法,一次次制度供给无不彰显人民城市软实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
今年6月23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由此,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进入公众视野。由此,上海拥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地方立法,一类适用于全上海,一类专门为浦东制定,在浦东新区实施。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上海在浦东新区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这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创新。立法,作为法治源头,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浦东新区法规,让三十而立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得到最有力的法治保障,更是城市软实力的鲜明见证。
上海,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浦东新区法规向世界昭示——未来,上海将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让重大战略实施更有底气,让改革更有穿透力,让高质量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一部创制性立法城市更新有前瞻性
人民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更新史。进入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由增量进入存量阶段,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上海将不断推动城市更新,传承历史文脉,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城市软实力。今年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创制性地方立法——《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今年9月1日起实施,诸多“制度创新”点亮“城市更新”,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保障。
老楼加装电梯,就是一种典型的微更新。10年前,当市人大代表曹兆麟率先为老楼装电梯提交代表建议时,一场城市微更新的序幕就已拉开。今年,全市至少加装1000台电梯,这已是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市2653个门洞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完工424台,正在施工747台。
10年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从无到有,从繁到简,进而进入地方立法。看看《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第33条,“加装电梯”赫然在目。“凡事都要有长远眼光,电梯,不止要装,还要想装了之后,怎么安全运行20年,故障修理、易损件更换、年检,都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是电梯运维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市人大代表、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万忠培说。
一个利好是,老楼加梯后的后续保障,立法已有前瞻性回应。条例第37条明确,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开展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城市更新融资需求;同时,本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融资活动,发挥金融对城市更新的促进作用。
一批立法联系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看得见
复兴中路360号是“淮海家”,在这里,能看见全过程人民民主。
“淮海家”,既是淮海中路街道党群服务站,也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点,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9时到晚间7时,大门敞开。“淮海家”毗邻新天地,日均5万人次游客来来往往,上万名楼宇白领进进出出。“淮海家”门庭若市,问路咨询的,进来坐坐的,走访调研的,参加党建活动的,还有立法信息采集。一系列地方立法听取公众建议,这个点的民意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地方立法机构。
2020年,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最初首批10个增加至25个,覆盖上海16个区,扎根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5年来,各联系点参与20件国家法律和64件地方性法规征求意见工作,提交立法建议6530条,获得采纳533条。
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让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基层治理中发扬光大,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在依法管理有关事务中持续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