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能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
——访江苏省八、九、十届人大代表龚乐年
9月10日,教师节。在今年84岁的东南大学老教授龚乐年家中,这位三届省人大代表及两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拿出一摞泛黄的文件和照片,讲述起他的15年代表生涯和亲历的人大故事。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龚乐年的重要人生节点,他成为改革开放后教育部首批公派留德学者。这年冬,龚乐年乘火车进京参加德语培训。躺在卧铺上,他被列车广播吸引住了。声音虽不太清晰,但龚乐年还是放下书仔细聆听。广播中正在播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尽管没有全部听清楚,但是提法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就隐隐感觉三中全会开了以后,中国也许会不一样了。”
苦学两年回国,龚乐年对“不一样”有了更深刻体会。当时通信尚不发达,对国内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的龚乐年归国后,震惊于改革开放短短数年带来的巨变,“回来以后发现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刚开始都还不大适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9年12月,江苏省人大首次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江苏省地方人大工作也进入了崭新阶段。这时,在东南大学忙于科研和教学的龚乐年,还不知他将和人大发生怎样的缘分。
1993年,龚乐年作为党外人士、九三学社社员,当选省八届人大代表。作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当代表对龚乐年是个崭新课题。“我一点准备没有,感觉有压力。既然人民选我当代表,我觉得就应该把这个工作搞好。”龚乐年代表一当就是15年,“除了上课、带学生、搞科研外,其他基本上用在了代表履职上”。
这15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深的15年。龚乐年履职的最大感受,是法制“欠账”太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立法太欠缺了,所以那时候立法任务很重。”龚乐年回忆,尽快完善江苏省地方性法规制度,是代表们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愿望,“这15年,那是紧锣密鼓、快马加鞭地立法”。
当时的法制“欠账”,还体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上。监督法律执行是人大法定职责之一,为人正直敢言的龚乐年更是经常“亮剑”。
上世纪90年代,太湖水污染就已触目惊心。每逢相关问题,龚乐年都“很不客气”。有一年到无锡进行执法检查,他发现湖边餐饮店污水直排入湖,养殖场污水直排入湖河道,湖中滋生大量藻类,气味难闻。与无锡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话时,龚乐年直言:“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你们可能没有全面正确理解,不是说环保不要管。你们有没有算笔账:现在看起来是赚了点钱,将来治理起来可能花的钱比你赚的还要多。”一次执法检查后的省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上,龚乐年更直接质疑有关参会领导:“省环保条例已经制定了,你们为什么手拿‘尚方宝剑’不去用?”
去年,太湖水质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曾多次参加现场检查的龚乐年十分高兴。在他看来,除了一年接一年大力度治理,“一届接一届”人大监督也有重要贡献。他也坦言,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确实还没有那么深刻。
在科技与教育关系问题上,也体现了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当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科技兴省”。许多人在讨论时感到,科技兴省不能不提教育。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龚乐年感到责无旁贷,于是建议“在‘科技兴省’中充实‘教育兴省’内容”。“教育是基础。科技要强,必须教育强。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当时没有完全采纳,但是后来就改成了科教兴省。”
一辈子教书育人,龚乐年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央根据新形势,进一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极为振奋。改革开放之初,他和许多教师对国家可能后继乏人忧心忡忡。如今,龚老释然了。“每次神舟上天我都要看。我研究控制理论,最关心的不是空间站,而是控制室里的人——现在都是二十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我们现在不仅是后继有人,而且后继有很多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时回看来时路,龚乐年感慨于中国蹚出自己道路的不易。2004年,他作为中国出席美国全国州议会2004年年会代表团成员赴美。历数与其交流的美国议员背景,龚乐年感慨:“我一个普通教师,在美国要当参议员、众议员,恐怕是不行。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参与国家大事,这就是我们的优势。而且,现在我们的民主形式越来越丰富了。”
退休后,龚乐年成了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成员,最近南京市多部法规向他征询意见建议。“明天下午我要去开会,他们想提出议案,在基层普遍成立立法联系点,这样可以广泛征求意见。我想如果把每一个社区都发动起来,每个社区都能有人尽心对每一份立法文本提出意见,这个就做到集思广益了。”龚乐年期待着,推动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展现中国民主新气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