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代表风采】全国人大代表王华:深扎国家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助推云南能源消费与供给革命

发布时间:2024-09-15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人大网

  

  (视频制作:仕诗宙)

  

  将电饭煲煮饭的“火候”与冶金炉窑强化供热技术问题相连接,这看似偶然的联想,让王华发现了一条解决实现冶金炉窑热量精准强化供给的新路径,但也让王华在冶金供热过程强化与节能降碳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专注与钻研了34年。

  

  

  

  倾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王华从未懈怠,他带领团队研发了熔池熔炼炉旋流混沌强化供热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发达国家熔炼炉喷枪核心技术壁垒;攻破了铜镍分离和高氧化镁复杂镍矿冶炼的世界难题;研发了加热炉均匀精准加热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发达国家金属材料精准均匀加热技术垄断,实现了冶金过程节能降碳的高效化、资源利用的综合化、高端材料的高质化,助推国内冶金工业“双碳”目标任务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王华荣获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勇攀高峰 逐梦中国冶金热能工程

  “我传承着两位前辈的精神,他们是我的恩师,在他们矢志不渝地将个人所学和祖国富强融为一体的精神浸润下,我也坚定了繁荣云南冶金热能学科的目标。”王华所说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原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校长、我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陆钟武院士与原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校长、我国冶金热能学科著名学者蔡乔方教授。

  1983年,18岁的王华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跟随陆钟武开启冶金热能工程专业之路;1987年,王华深受蔡乔方青睐,成为云南省及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热能学科方向招收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6年,王华在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科学奠基人戴永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肩负恩师的嘱托与期待,2000年从日本学成归国,王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日本和国内发达地区的高薪聘请与优厚待遇,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祖国边疆的发展与繁荣,默默地将青春韶华奉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的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技术创新。

  

  

  

  “当时,我国冶金工业能耗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云南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但是当我驻点从事相关领域的企业时,发现不少企业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从金属提炼到产品深加工,冶金炉窑的强化供热技术水平,决定着金属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而传统技术发展遇瓶颈制约,强化供热水平不高。”因此,开展理论和技术创新,助推云南乃至全国冶金工业“双碳”战略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成为王华心中不变的目标。

  

  突破创新 助推冶金行业增效减碳

  早在1990年起,王华及项目团队就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资助下,针对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有色金属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遇到的生产工艺难题,开始了项目研究工作。“搅拌过度或不均匀导致炉渣中有价金属含量高,喷溅冲刷会导致炉体寿命短,此外,加热炉炉温不均匀会导致金属工件过热过烧及产品成材率低。”据王华介绍,炉体寿命短及产品成材率低是当时有色冶金炉窑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带着满心疑惑,王华对出国深造的机会显得格外重视,希望用所学推动冶金炉窑强化供热技术及其理论进行迭代升级。

  

  

  

  学成归国后,王华围绕冶金炉窑强化供热过程不均匀、不精准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和持续攻关,提出了冶金炉窑动量-质量-热量传递过程非线性协同强化学术思想,建立了冶金炉窑全时空最低燃耗强化供热理论模型,研发了冶金炉窑强化供热系列技术与装备。在熔池熔炼炉强化供热领域,先后构建了熔池气泡搅拌和氧组元定向传递协同调控机制,研发的旋流混沌强化供热系列工程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用最小气泡搅拌动能达到充分传递和整体强化、减小喷溅、提高富氧利用率和炉窑设备寿命目标。在王华的努力下,冶金炉窑炉体寿命和喷枪寿命大幅提高、炉渣中金属含量和能耗显著下降。

  同时,他带领团队还攻克了战略金属资源铜镍分离的世界性冶炼技术难题,实现了国家战略金属资源利用的综合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自催化氧载体”的概念,创制了冶金炉气二氧化碳高效转化稀土催化剂,发明了高炉煤气共氢化制甲醇技术,实现了冶金炉多碳源高值利用的协同化。相关技术推广到国内外知名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00亿元、利润近百亿元,减碳3000余万吨,累计减碳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全年减碳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经过多年钻研,王华带领产学研团队在2012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2018年和2020年分别获云南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自然科学特等奖。他本人在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和2017年分别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培育人才 创建高水平研究平台

  实验室里,王华展示着研发的设备,举手投足间像是疼惜着自己的孩子,他说:“扎根云南的三十多年里,我和团队都深知云南产业需要发展关键技术,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每一项科学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优秀队伍的打造,每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都能撬动领域一隅的发展。”王华说他不是科技巨人,但愿意继续扛起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前行的责任,与团队一起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

  

  

  

  早在2014年,王华领衔创建了全省第一个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又领衔创建了冶金化工节能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创新型平台,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保障国家有色金属资源和能源供给安全。

  目前,平台汇聚了具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的专业技术人才40余名及300余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该领域学科带头人、大型企业高管和学术技术骨干等150余人。

  

  

  

  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推动能源消费与供给革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冶金行业产业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产品研发是王华及其团队的使命与目标。“作为一名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为实现国家冶金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奋斗,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王华说。(杨婧瑶)


原文链接:https://www.ynrd.gov.cn/html/2024/daibiaofengcai_0911/40295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代表风采】央视8分钟“长镜头”讲述在滇全国人大代表农加贵的坚守故事 下一篇: 剡晓娟:守教育初心 担代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