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陵区城北街道工人社区,提起“中国好人”樊冬梅,居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两届区人大代表,樊冬梅始终把老年人的“医”食住行放在心上,充分履行代表职责,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情怀。
医养结合:从解决场地入手
工人社区常住人口3209人,60岁以上居民1487人,占比46%,其中80岁以上老人279人,占比8.7%,是一个老年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区。健康快乐、安享晚年是老年人的梦想,经过走访调研,樊冬梅发现,社区老年人基础病比较多,医养结合的问题亟待解决,但社区办公用房十分紧张,连居家养老的场所都没有。2018年,樊冬梅提出“关于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建议工人社区围绕医疗服务、文体活动、便民助餐、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五大功能,构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该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同年,区政府专门拨款60余万元,将小区内近1000平方的菜市场进行改造,建设城北街道首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建成后的服务中心如何才能贴近老年人养老需求?樊冬梅利用人大代表的优势,深入走访社区群众,广泛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对医养结合质量及时跟踪了解,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医疗团队入驻,确保每天有1名全科医生当班坐诊,并建立所有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2023年底,在樊冬梅的呼吁下,养老服务中心又设立中医阁,为社区老年人增设中医理疗保健服务。
老年助餐:一菜一饭总关情
樊冬梅曾是一名下岗职工、且身患重病,在病情稍稍好转后,她主动放弃社区为其办理的低保,开办小排档自食其力。通过6年时间的辛勤劳动和诚信经营,小排档的生意越来越红火。2012年工人社区筹备开设“爱心食堂”,解决老年人中午助餐需求问题,并委托具有多年餐饮行业经验的樊冬梅负责饭菜供应。为确保老年人吃上饭、吃好饭,樊冬梅亲自到老人家中探望了解,在代表接待日与选民代表讨论,动员居民代表、党员骨干、志愿者代表召开座谈会……最终,根据老人饮食特点、营养需求、慢病限制等因素,社区食堂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标准搭配出一套合适的菜单。“每天老人的菜都是由我亲自去买,新鲜卫生保证营养,摸准老年人的口味不能单靠经验、靠预判,我们得提供健康营养的选择。”樊冬梅说。
面对老年人对餐品价格的担忧,樊冬梅代表聚焦老年群体需求,根据城北现有老人数量、年龄结构以及经济能力,因地制宜提出分段化助餐补贴的建议,对老年人的用餐实行分类优惠的补助形式,按照年龄等级享受不同的优惠套餐,确保辖区老人都能享受到助餐服务。自创办以来,社区食堂的伙食费一直比较低,樊冬梅却并不在意:“当时也没有想过挣钱的事,就觉得我现在既然有这个能力,那就义不容辞,为大家做点事。”
由于“爱心食堂”办得好,吸引了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慕名前来就餐,人数由最初的10多人慢慢扩大到近40人。有些老年人因行动不便或路途较远不能如愿,针对这种状况,樊冬梅提出“构建15分钟助餐服务圈”的意见,建议街道办事处根据老年人需求,推进“爱心食堂”全覆盖。2020年,城北街道采纳了这一建议,按照片区划分和就餐需求,新设6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日服务老年人超200人次。
住行方便:督在细微之处
工人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海陵区典型的老旧小区。近年来,楼顶太阳能支架锈蚀导致太阳能高空坠落、线路老化引发底层车库火灾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外墙剥落导致雨天墙面渗水、雨污不分流导致粪水外溢、小区停车位太少导致停车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群众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愿望日益迫切。樊冬梅先后三次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出加快工人新村改造的建议。在她的积极呼吁下,2022年工人新村老旧小区改造终于提上议事日程,并被列为2023年区街两级民生实事重点项目。
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樊冬梅积极加入“1+2+N”督查小组,经常抽出时间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督把关,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共收集到楼道内墙出新、室外落水管更换和楼顶太阳能拆除等多个建议。面对部分项目并没有列入改造计划,需要变更工程量,以及施工难度较大等难题,樊冬梅牵头反复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全部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她还从方便老年人出行的角度,督促施工单位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增设了路边凉亭座椅、健身步道、太极拳广场等设施,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大代表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在为老年人服务这条道路上,樊冬梅走出了一行铿锵的足迹。她表示,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竭尽所能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