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分两面,一面,一头猛虎跃上高岗,虎目圆瞪、纤毫毕现;另一面,一只雄狮巡视草原,狮鬃随风、栩栩如生,这是湘绣绝技——双面全异绣。长宽一尺,山茶、玉兰、荷花,筋挺叶舒、姿态妍美;紫薇、海棠、凤仙,薄如蝉翼、娇艳欲滴,这是湘绣小品——花鸟绣。长宽逾丈,各色丝线纵横交错,描绘出岳阳楼屹立江岸、洞庭湖横无际涯的天下大观,这是湘绣巨幅——山水绣。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可以说,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以其2000多年的底蕴、妙到毫巅的技艺,成为我国非遗史上的一朵繁花。
16岁入行,30余年针线交织,一份始终不渝的热爱让一名年轻绣工成长为全国劳模、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传承湘绣技艺、推动非遗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毕生的追求。”
“对湘绣不变的热爱让我走到今天”
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几幅巨幅湘绣作品夺人眼目——《岳阳楼》、《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沁园春·长沙》。初见者或驻足观看、细细品味画中盛景,或靠近细观、惊叹一针一线的别具匠心。
对于成新湘而言,与这三幅作品的“久别重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2018年3月8日,刚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成新湘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在这里,她见到了自己数年前参与创作的几幅湘绣作品。“这是我和老师的作品,没想到隔了那么多年,还能看到它们。”当过往的画面瞬间涌入脑海,成新湘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我眼前满是过去的岁月,30多年的一针一线,就像电影一样一帧帧重现。”
成新湘祖籍湖南省湘乡市,童年时,因父亲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她常在刺绣车间玩耍。“当时,我对湘绣最初的印象就是非常漂亮,尤其是湘绣绝技双面全异绣,让我感到十分神奇,心底埋下一颗向往的种子。”
1989年,父亲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女,原本成绩不错的成新湘忍痛放弃考大学的机会,选择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读书是我最喜欢的事,但我是家里的老大,要撑起家庭的责任。”
好在成新湘对湘绣有着一份热爱,针与线的游走、丝与帛的交织,并未消磨这份热爱,反而让其与日俱增。在启蒙老师蔡静溪的悉心指导下,成新湘从零开始学习包括穿针劈线、绘画等入门技能。
熟练掌握湘绣基础技法,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湘绣专用的针比普通缝衣针小,根据线的粗细分为不同型号;一股线要劈为80—100根像发丝一般粗细的小丝,每一根小丝再分6—8根。”烂嚼红绒口角香,丝丝精细入微茫。成新湘说,仅劈线这一项技能,自己当初就从早到晚反复练习,近两个月才掌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掺针、毛针、隐针、游针、盖针……成新湘先后在胡利云、李炳辉等多位湘绣名师的指点下,进一步熟悉、精通湘绣工艺流程,形成自己的风格。
虎毛有腾跃之态,虎视有眈眈之光,这便是刺绣界“苏猫湘虎”中的湘虎。而这,涉及湘绣的绝技——鬅毛针。“简单说,就是刺绣时使线聚散地撑开,一头粗而疏、另一头密而细,用于表现动物毛发,效果逼真。”成新湘说。
2003年,成新湘被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鬅毛针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选为关门弟子,得以系统学习鬅毛针法。5年间,老师的一次次耐心指导,自己的一天天咬牙坚持,让成新湘从熟练直至精通,成长为优秀的鬅毛针第四代传人。
此后,成新湘一心扑在湘绣世界,精研技法、勇攀高峰,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有“魔术技艺”美誉的湘绣技艺——双面全异绣上。“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出形象、构图、针法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象,才能称作‘双面全异’。”成新湘说,“其最难点,在于选材定形的巧思,还在于精微的藏针隐线工艺诀窍。”数年间,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经过无数次穿针劈线的尝试,成新湘终于熟练掌握了双面全异绣工艺。
善作者亦善成。2012年,成新湘被授予第一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2018年,成为湘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一名年轻绣工成长为湘绣大师,一路上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执着和坚守。“一路走来,我身边许多从事刺绣的朋友耐不住寂寞转行了”,成新湘说,“是对湘绣不变的热爱让我走到今天”。
“不能让湘绣只做陈列馆里的艺术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我坚信,这是非遗传承最好的时代!”成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后,成新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湘绣“潮起来”。
“我认为,新时代湘绣的传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承续传统,在鬅毛针、双面全异绣等巅峰技艺方面做好传承创新;另一方面,是主动求变,运用新材料、新题材、新语境,将湘绣融入现代生活,让年轻人热爱湘绣、用上湘绣。”交谈间,成新湘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耳钉,现代的造型搭配上湘绣的菱面,显得古典又时尚。“我坚信,不能让湘绣只做陈列馆里的艺术品,要让它‘潮起来’,人民的才是鲜活的,鲜活的非遗才是有未来的非遗!”
在成新湘的推动下,老牌国企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主动融入现代生活语境,将湘绣与轻科技结合,创新了湘绣文创品的载体形式。作品《喜上枝头》指纹锁笔记本获得红点奖,手工刺绣蓝牙音响获“深圳礼物”称号,《枫林爱晚》温感刺绣文房盒运用温感材料表现出岳麓山爱晚亭霜叶由黄变红的动人瞬间……通过数年的努力,湘绣文创产品从无到有,发展到首饰、挂饰、收纳盒、冰箱贴、台灯等诸多品类和款式,受到市场新一代消费者的喜爱,真正“潮起来”。
在湘绣博物馆寻宝,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刺绣作品……“五一”假期,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不少大小朋友感受针线在指尖跳动的快乐。近年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传承中创新,这背后有资深的大师、劳模,也有一群湘绣青年的身影。
“我始终相信,湘绣的未来在年轻人,所以,也有意让所里的年轻人展示才华、‘挑大梁’。”在成新湘的鼓励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在年轻人手里“秀”出了新国潮。
“过去刺绣有些小众,离日常生活太远了,但现在很多产品既实用又时尚。比如,角色扮演服饰上的缠花、绒花,都可以用到湘绣纹样,让年轻人感觉很亲切。”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服装部“绣娘”孙宇萍说。
不久前,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直播。“绣娘”、设计师轮番出镜,讲述湘绣的历史、纹样,展示湘绣胸针、围巾的搭配方法。还有青年“绣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针法和作品,传播湘绣文化,获得不少点赞。
“作为人大代表,我的一个使命就是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
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传统文化产业也迎来了蝶变。与科技的结合为非遗插上了翅膀,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潮感,涵养更加丰厚的文化自信。
“近几年,传统文化与科技、非遗与科技融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包括沉浸式、3D视觉、数字虚拟IP、人机交互等,数字科技的力量,为非遗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人大代表,我的一个使命就是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成新湘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成新湘始终关注以非遗为主的传统文化,就如何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交了“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的建议”等18项建议,将绣花精神融入履职工作,用绣花功夫践行履职使命。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成新湘提出关于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建议,希望借助现代科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文化新期待。
学习周期长是大多数非遗技艺领域都必须面临的现实,如湘绣要成为熟练工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对此,成新湘曾先后两次提交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建议。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来培养传承人,取得了积极成效。
结合大量调研,成新湘认为,非遗既要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式来创新表达,也要通过“科技化、艺术化、多元化”的创新路径来展现。成新湘建议,由国家文旅部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科技”相关扶持政策,并对“非遗+科技”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