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切实用好每一笔财政资金

发布时间:2024-08-2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人大网

  

  审查和批准上一年度的中央决算草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责。

  根据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安排,2024年6月2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下称决算报告)、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在分组审议时表示,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依法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有力保障重点支出,着力强化财政管理,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6月2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2023年中央决算的决议。

  2023年“国家账本”:收了多少?花了多少?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决算报告。2023年“国家账本”收了多少?花了多少?决算报告披露的“四大账本”,给出了清晰答案。

  蓝佛安在决算报告中指出,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6.7亿元,为预算的99.4%,比2022年增长4.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63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6.7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8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7.9%,增长6.4%。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60.9亿元、结转下年资金5000亿元,支出总量为149016.7亿元。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17.54亿元,为预算的106.5%。加上2022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810.63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744.42亿元,完成预算的96.7%。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600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91.87亿元,按规定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4.34亿元。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63.59亿元,为预算的93.9%,下降3.4%,主要是金融企业股利、股息收入减少。加上2022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352.51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95.16亿元,完成预算的85.5%,下降12.6%,主要是收入减少相应调减支出。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750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07.35亿元。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38.46亿元,为预算的66.6%。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90.41亿元,完成预算的76.4%。年末滚存结余39.71亿元。中央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执行率较低,主要是部分符合条件的单位转入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进度慢于预期。

  决算报告还表明,2023年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在第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2023年预算安排5000亿元,其余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相应对年初中央预算安排作了调整。调整后,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财政赤字率由年初预算安排的3%左右提高到3.87%。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决算报告指出,2023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使用赤字、税费、专项债、国债等政策工具,在优化支出结构上下功夫,强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协同,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合力。

  加强财政政策调控,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例如,围绕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三农”、民生、绿色发展、外资外贸等,分批次延续优化70余项到期税费优惠政策,更好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应用设施等纳入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重点向经济大省特别是制造业集中地区倾斜,累计支持项目建设超过3.5万个。

  强化创新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例如,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其中,2023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866.5亿元、同比增长6.6%。引导制造业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在政策支持引导下,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33万亿元、同比增长8.1%。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关切,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具体包括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将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提高到720元、940元,全国约1.61亿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89元、64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超1万亿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力度,支持5万家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等等。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例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同比增长9.9%;支持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引导地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商品范围。

  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体包括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长10%,引导地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继续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巩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成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等行动;加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力度,引导新建黄河干流甘宁段、宁蒙段,长江干流湘鄂段、皖苏段、鄂赣段,以及永定河冀京段等流域省际补偿机制,等等。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分组审议决算报告时,普遍给予肯定和好评。大家认为,2023年中央预算执行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保障重点支出,强化财务管理,总体情况较好,符合预算法的规定,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大家建议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宏观经济大盘。

  加强财政管理监督,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加强绩效评价,用好财政资金,是做好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决算报告指出,财政部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推动增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

  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围绕加强财政管理监督、用好花好财政资金,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钟山委员在发言中建议,加强对绩效目标的执行监控和综合分析,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安排预算、改进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大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力度。

  吴晶委员认为,加强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精细化、精准性,要特别强调关注投入和产出比。同时,要高度关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

  吴晶进一步说,“转移支付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困难地区的关心支持,这个钱要用好。总的来说,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年到一些省份走走看看,有的时候也有一些感慨,感觉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蛮大的。比如说有一些乡镇人口不多,但是账上转移支付的钱确实不少。这个钱怎么用?用在哪里?用得怎么样?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像这些事应该要切切实实加强。”

  “指标能否真实表达政策的初衷很重要。只有绩效指标科学,才能实现评价结果和调整预算、提升管理结合起来。”闫傲霜委员建议国务院各部门提升绩效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同时,人大监督时要突出关注绩效指标科学性问题,要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开展绩效指标科学性评价。

  闫傲霜还建议国务院相关部门对延续性的重大项目开展进一步的绩效评估和工作梳理,特别是要清理延续很多年的项目,研究如何持续对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合理监测和及时调整。

  预算审查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夏光委员建议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职责定位,加强对重点支出和重大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的审查监督,必要时召开预算绩效的专题会、听证会,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着力增强针对性和精准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好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执行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的刚性。”肖开提·依明委员建议加快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的机制,努力实现收入绩效、支出绩效全覆盖,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历来备受各方面关注。

  决算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6570.6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7015.66亿元、专项债券39554.96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36767.34亿元,支付利息12288.33亿元。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370.29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1674.3亿元以内。

  如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依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讨论的重点内容。

  苻彩香委员在发言中建议,密切关注地方和基层财力的状况,切实筑牢兜实基层“三保”的底线,强化预算管控约束,严格债券管理,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做到严控政府债务增量和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谭天星委员认为,要加强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全过程监管,优化债务结构,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查新增隐性债务,推动一揽子地方政府化债方案的落实。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既要着眼当前,更要关注长远,堵疏并举,标本兼治。

  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审查中建议,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分配要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倾斜;建立健全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指导地方动态监测专项债券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变化情况,对收益不达预期的及时制定应对预案;进一步抓好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实,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8/t20240814_4386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民营经济: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下一篇: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