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前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现将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面评估《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对于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依据《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的要求,告重点围绕《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改革、重点工程等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对策建议。
一、《纲要》主要目标指标实现情况
“十四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规划落实,《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新的重大成效。
总的来看,前两年,《纲要》确定的6大类31项主要指标总体符合预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实现合理增长
据初步核算,2022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达到3.2万亿元;2021年、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6020、70923元,按当年汇率,均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8%,基本达到规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年均增长9.2%、9.7%、11.3%,均高于规划目标,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有效提升
一是创新驱动实现有效提升。2022年研发经费支出558.15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速14%,增速居全国前列;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件,达到进度要求。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4%,较2020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8.7:43.1:48.2调整为2022年的7.6:44.8:47.6,二产“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是改革开放实现有效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深入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掌上办”,实有经营主体接近500万户。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首家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高水平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外资外贸实现逆势增长,前两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年均增长27.4%、7.2%,均高于规划目标。
三是协调发展实现有效提升。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2年末,铁路运营里程5219公里、是全国第4个实现高铁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31公里,电网迈入特高压时代,5G网络实现“乡乡通”。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07%,较202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达到进度要求。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
四是生态优势实现有效提升。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绿色发展指数连续9年居中部第一。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秀,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前两年和今年上半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为96.1%、92.1%、95.3%,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分别为95.5%、96.2%、96.2%。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
五是民生福祉实现有效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两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持续缩小至2.19:1,优于全国2.45:1的平均水平。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43个,均达到规划预期。全省公众安全感稳定在98.5%以上。
二、《纲要》重点任务实施情况
《纲要》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进展顺利,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序时进度要求。
(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向创新型省份迈进。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63.36%、较2020年提升6.68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1%、40.5%。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成效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74%、再创历史新高。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成功研制出新型眼部结构检测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技术空白,自主设计的“中芯一号”家猪育种基因芯片打破了欧美技术壁垒。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获批建设4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省共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315万人,技能人才532.3万人。创新支撑体系加快构建。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绝大部分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实现“四连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两家科研机构先后落地,结束了我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历史。牵头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5家,启动建设首个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较2020年分别增加179家、10家、2227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印发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鼓励支持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制定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相关做法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34%,我省进入新兴工业大省行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1.19万亿元、年均增长19.2%。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江西分中心”落地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以及上饶、九江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营,行政村及以上区域千兆光网覆盖率100%。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5万亿元,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突破5800亿元,“险资入赣”创历史新高。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取得跨越式发展,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11家,比2020年增加24家。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整体提升。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支持特色相近开发区打造“组合园”。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节地增效”行动加快实施,省级集群总数达到124个,南昌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GDP千亿级开发区,7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入中部地区前30位,全省开发区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超55%。
(三)内需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快释放。有效投资精准发力。开展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和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赣深高铁、安九高铁、兴泉铁路、南昌地铁4号线、雅中至江西和南昌至长沙特高压、信丰电厂、瑞金电厂二期、丰电三期、井冈山航电枢纽、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四方井水利枢纽、萍莲高速、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共青城通用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昌景黄高铁即将全线开通运营,昌九高铁、瑞梅铁路、瑞金机场、樟树至吉安高速公路改扩建、梅江灌区、武汉至南昌特高压工程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长赣高铁、吉武温铁路、赣县抽水蓄能工程、豫章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消费提质扩容升级。促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出台扩大汽车消费“17条”,统筹发放一批家电家装等政府消费券,开展赣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百城千店”评选和“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大宗商品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南昌入选全国首批商品市场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地区。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行动,抚州、宜春、景德镇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仙女湖、丫山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百山获评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别达到4家、14家,“引客入赣”、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全国学子嘉游赣”等成效明显。实施电商促转型助消费“十百千万”行动,举办“赣品网上行”“赣鄱网上年货节”“全网电商助农行动”“赣青优品”等活动,建立电商园区146个,百亿级电商产业集群6个,培育电商零售企业10.2万家。
(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全面深化改革十大攻坚行动扎实推进,省属国企混改率全国领先,组建省级万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千亿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全省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出台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32条”、降本增效“30条”、纾困解难“28条”、稳经济“43条”和接续措施“24条”,为市场主体减负近4000亿元。政府效能明显增强。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平均用时压减至52个工作日,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分别提升至99%和88%,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小赣事”上岗,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全覆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深入推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赣投资的具有世界500强背景企业达212家,利用省外项目资金突破万亿元。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我省货物到达沿海港口由原来的平均70小时压减到了30小时以内,推行赣欧班列“铁路快通”改革试点,企业通关时间由1-2天压减到3-5小时,通关效率连续3年保持中部第1、全国前列。上饶综保区获批建设,景德镇、上饶、萍乡、新余、宜春、吉安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成功争取南昌、九江、鹰潭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南昌、九江等5个城市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名单。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对台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活动成功举办,江西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
(五)区域城乡协同共进,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出台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支持赣江新区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等政策措施,赣州获批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赣江新区及11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全部突破千亿元。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部署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十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抚州市、九江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昌、赣州入选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14.11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3个,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58家。高质量推进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8%以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村庄整治建设覆盖率达83%。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制定鹰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制度创新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彰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列入国家推广清单,36项改革成果案例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案例汇编。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有序。大力实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设区市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零填埋”,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为中部地区最优。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26个化工园区均达到C级及以上标准,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5年、赣江干流连续2年达到Ⅱ类水质。生态质量巩固提升。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全国唯一部省共建江豚保护基地落户江西,武功山、上堡梯田分别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鄱阳湖白鹤保护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在全国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3个。持续深化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连续7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补偿标准居全国前列。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南昌、吉安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吉安、鹰潭纳入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城市,新增12家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江西铜业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实现能效领跑“零突破”。
(七)民生福祉保障坚实有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18.7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出台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覆盖率99%,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99%。积极推动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全省共有173.14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13.58万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供养。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1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27%,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降至0.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52%,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接近200万。“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5%以上。卫生健康体系日益完善。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患者重症率、病亡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7家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获准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连续3年获评“健康中国行动优秀省份”。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效初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4%,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100%。“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经验全国推广,建成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49万个。有效扩大托育服务供给,2022年全省共有托育机构3460余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43个。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开展“幸福社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3%,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410个、童心港湾1856个。
(八)安全发展底线更加稳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出台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有力有效化解房地产领域涉稳突出矛盾问题风险。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累计为82个县(市、区)接通长输管道天然气,保障迎峰度夏度冬等能源供应稳定有序。出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17条”硬措施,扎实推进融资平台公司优化升级,我省为全国唯一债券市场“零违约”省份。常态化开展法人银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无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防御等工作有力推进。省航空应急救援网和应急物资2小时保障圈基本成立,全省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新世纪以来最低,连续3年在国务院对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全省信访工作考核连续6年获得全国优秀等次。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省公安全警情案件全流程智能监督管理系统建成运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三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全省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数量居全国第2位,连续17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优秀省。
此外,《纲要》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保障体系、保障工青妇残等群体基本权益、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发展、深化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等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新成效。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望“十四五”后半程,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风险挑战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顺利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压力较大。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从内部条件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2022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缺乏,没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全国有地位、有分量、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较少。
(三)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存在短板,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知名品牌,缺少引领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从收入看,受经济下行、新冠疫情、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从支出看,民生支出提标扩面,财政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基层“三保”压力较大。
(五)重点领域风险不容忽视。房地产领域个别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和部分地方中小法人机构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
四、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
推进“十四五”后半程顺利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深刻认识我省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提质提效期、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的基本特征,全力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上取得新突破。着力畅通经济循环,融入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谋划实施一批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的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加强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做好立项审批和要素保障工作,推动项目建设快审快批、高效落地。积极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打造放心消费、品质消费环境。开展商贸流通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消费。实施“江西风景独好”品牌提升计划,加大“引客入赣”宣传推广力度。
(二)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做优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全面实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集群提能升级等行动,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开展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瞄准未来新兴产业赛道谋篇布局,着力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着力培育人工智能、VR等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链群。深化龙头领航企业培育行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行动,着力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重点打造一批综合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大、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链群。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农业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创新开发区规划、管理、建设、运营机制,探索完善“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开发区管理建设水平。
(三)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上取得新突破。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大文章,高水平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深化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升拓展赣欧班列等国际大通道。大力实施招大引强“五大专项行动”,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旗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入实施稳外贸行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赣服通”“赣政通”“惠企通”等平台迭代升级。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有序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扩大“险资入赣”规模。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上取得新突破。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实施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打造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建立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施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激励计划,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化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保服务“百千万行动计划”,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收统支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双减”工作成效,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加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积极开展部省协调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深入推进新一轮省“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15+3”健康江西专项行动,开展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启动实施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及普惠性托育机构,深化实施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工程”三年行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标准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取得新突破。
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南昌都市圈,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支持南昌打造“一枢纽、四中心”,推动赣江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区,支持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推动抚州建设现代产业新区、生态康养名城、文化创新强市。抢抓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强化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联动吉安建设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推动吉安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推动赣东北城市群大开放引领大发展、赣西城市群以转型促发展,加快上饶、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景德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鹰潭打造全国铜基新材料重要基地、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新余打造新型工业强市,萍乡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县域发展,打造一批产业有特色、竞争有优势、发展有后劲的经济强县。
(七)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在推进美丽江西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守住管住生态红线。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造河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加快建成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巩固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开展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治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持续推进林业固碳增汇行动,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系统推进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以县域为单元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建设全国性生态产品与资源环境权益综合交易平台,推动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益指标交易扩面增量。深入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毛竹、森林药材、苗木花卉等林下经济产业,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战略性矿产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化煤电油气运调节,争取国家支持第二回入赣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闽赣联网工程纳规建设,持续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地方投融资平台优化整合升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效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和雷电灾害综合治理。实施治理强基战略,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新时代“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模式,实施“党建+社会治理”工程和“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运用“浦江经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有效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