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德新向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的报告,就项目建设的成效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推动项目建设的建议作了详细阐述。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了审议。
自2023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省市县乡四级代表联动开展“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项目质量“大提升”。“双千行动”作为人大服务中心大局的具体行动、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品牌”,有力促进了全省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国人大、省委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换频道、微调内容”原则,继续深入开展“双千行动”,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促进了招商引资提效、项目建设提速、发展成果提质,收到了良好效果。参与活动的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人大发挥职能优势和代表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撑劲使力的创新举措,极大增强了对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4月至7月,我们组织三级人大2478名代表,紧盯项目谋划、项目实施、项目服务、项目效果,采取实地考察、观看视频、座谈交流、询问点评等方式,对1533个项目进行调研视察。之后,我们分别梳理分析了14个市州项目建设成效特点、存在不足等情况。组织力量对全省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提出了专门的分析报告并委托第三方开展研究,形成了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双千行动’报告,提交此次常委会会议进行了审议。”7月26日,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波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有关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双千行动”开展情况时说。
各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形成项目建设大提速、项目产能大释放的良好态势
李德新在报告中指出,各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立足全局谋项目、全力以赴招项目、凝聚合力建项目,形成了项目建设大提速、项目产能大释放的良好态势。
项目拉动更趋明显。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开工复工率、投资完成率、资金到位率同比提升较大。全省工业固投1至6月增长22.2%,高出全国水平9.6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4,规上工业增速、工业固投增速均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84.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74%。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开工242个,完成投资60.47亿元。
补链延链加速推进。坚持延补升强一体发力,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链聚集度和附加值不断提高。1至5月,1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总规模超过4900亿元,其中冶金有色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1500亿元,石化化工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950亿元,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480亿元,尤其是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5639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各地以天水麻辣烫出圈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引领,实施文旅项目595个。
改革创新动能增强。紧扣短板弱项和堵点断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业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离子加速器、钍基熔盐堆等大科学装置运行,“基于加速器的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特种润滑与密封材料研发测试平台”等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获批建设,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基础不断厚植。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以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为核心开展精准招商,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1至6月,全省共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706个、到位资金4303.84亿元,同比增长69.72%。新签约项目2165个、2498.19亿元,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38个;成功引进“三个500强”企业29家,新签约项目75个、435.7亿元。第三十届兰洽会期间签约合同项目总额6039.55亿元,较上届增长7.7%,呈现出投资体量增大、项目数量增多的特点。
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担当、实践评价,各级干部紧弓拉满、激情满格,工作状态不断提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畅通涉企问题受理服务渠道,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振,政企交流更加顺畅,政商关系更加亲清有为,市场活力不断迸发,市场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获得感持续增强。
政策影响、引强育新、协同发展、要素保障、生态发展、系统谋划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李德新在报告中指出,省市县三级调研视察共发现472个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部分政策影响不容忽视。国家和省上为了积极应对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个别政策措施给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带来的影响需要高度关注;引强育新力度还需加大。尽管项目数量比较多,但整体结构偏低偏粗,质量有待提高;协同发展程度尚待提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在更大范围内强化要素配置,推进高质量协同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存在省级统筹有待提升、区域协同亟待深化、“飞地”打造尚待强化等问题;部分要素保障制约趋紧。各地程度不同地存在土地、能源、资金等保障不充分的问题,要素成本偏高。其中,用地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管理水平低、项目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紧缺;生态与发展还需更好统筹。各地注重在项目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不善于“弹钢琴”,统筹兼顾少,单打一现象突出,存在底线意识树得不牢、耦合共生不够紧密、投入保障与需求差距较大、园区建设与发展阶段不匹配等问题;系统谋划能力有待提升。注重通盘筹划,在实现工作力量有机整合和资源有效利用上还有不足,存在前期工作不够扎实、项目推进不够有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在谋划储备优质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破解瓶颈制约、促进协同发展、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上再用力
李德新在报告中指出,针对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各地实际,建议在以下六个方面再用力。
紧扣目标定位,在谋划储备优质项目上再用力。深入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战略部署,进一步在发展大局中精准定位谋划布局项目。扬优势,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玉米制种、肉奶、中药材等产业优势,推进行业标准化,解决产品开发碎片化、低端化问题,推动优势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做大“文旅+”市场规模,科学布局、整体设计,科技赋能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文旅产业全链条打造、体系化跃升、爆发式增长;发挥资源优势,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耗度、投资密度,形成梯次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运作格局,在规模体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强龙头,充分发挥大型企业优势,当好产业“龙头”和“链主”,瞄准行业龙头、绘准招商图谱,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支持骨干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发展活力;推动龙头企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新发展空间。重培育,通过人工智能重塑产业发展,打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封测、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枢纽节点的算力服务能力,建设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拓展对接东部城市数据存算需求市场,构建“互联网+”供应链模式和商业模式。调结构,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拓存创增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程,加快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煤化工等产业高效利用,促进化工与“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产业耦合,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聚焦创新突破,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再用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围绕新质生产力谋划好项目、锻造产业链,不断厚植发展动能。布局新产业,及早做好“十五五”重大项目筹划,制定产业发展图谱,谋划一批技术升级、数字赋能、安全环保项目;聚力培育新兴产业,紧盯通道物流、绿电、数字经济等“新风口”,加快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引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发展新业态,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争取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风光电制氢等新能源电力直供试点;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前瞻性布局和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全国(甘肃)退役风电光伏设备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区。建构新机制,聚焦资源要素保障、债务规模控减、国有平台转型等,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打开局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坚持问题导向,在有效破解瓶颈制约上再用力。深刻把握新形势下要素保障内涵的新变化,全方位提升保障能力,高水平推进招商引资走深走实。破解“电”的问题,抓住国家批复支持甘肃省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的机遇,加强与国家相关规划衔接,推进新能源制氢(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新能源高效利用新高地;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加强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和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强化与周边省份电网互通,提升跨区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新能源电量占比;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扩大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价在正常轨道上有序运行。破解“地”的问题,组织完成地方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健全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探索建立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通过增减挂钩、弹性出让、“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等途径,优化建设用地指标调配;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深化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设置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和推广多层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破解“水”的问题,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系统考虑调水、节水、改水、管水,通过水网连通、智慧管水、阶梯水价、设施改造、产业转型、再生水利用等,形成一个全面的集约节约用水体系,坚决整治违规采水、超标用水问题,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快河西地区水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将河西走廊调水纳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推动引大济西、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调水工程建设。破解“钱”的问题,用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投入,解决财政补贴资金绩效评价难问题;健全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促进政银企有效对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运营,补齐民间投资不足短板;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积极推广企业首贷、信用贷款、供应链贷款等多元融资模式。
强化统筹协调,在促进协同发展上再用力。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把各地的自身优势变为区域优势,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深入推进区域协同,促进强省会与强工业、强科技、强县域协同发展,13个市州充分运用兰州的人力、科技、资源、交通等优势,与各自的发展深度融合,使兰州成为科技研发创新中心,13个市州成为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增强兰州的牵引力和带动力;加快建设兰白都市圈城际快速通道,构筑联通甘青宁的重大基础设施,打造西北交通物流枢纽。积极探索“飞地模式”,在发达地区谋划布局一批高能级“反向”飞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人才、数据、技术、资金等优质要素,形成借船出海、弯道超车的生动局面;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产业梯次转移的历史机遇,围绕重点主导产业培育方向,积极对接与东部产业溢出效应强、互补性高和市场消纳容量大、竞争力强的省区建设跨省区“飞地园区”。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按照区位相邻、集中连片、产业互补的原则,采取“一区多园”“园中园”模式,引导主导产业链和细分产业链在专业园区内集聚发展,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竞争模式;全面梳理处置园区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积极推进高容积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工业上楼,提高园区用地保障水平和承载能力。
树牢“两山”理念,在助推绿色低碳发展上再用力。按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含绿量”“含金量”。助推扩绿护绿,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抓好“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造沙漠和绿洲之间坚固的绿色防沙墙。助推治污降碳,实施污染源头管控,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实施除尘清尘、散煤治理、控排减污、尾气减量、面源严控、生态增容等大气污染防治,彻底扭转空气质量“靠天帮忙”局面;对标国家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推动高能耗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稳妥有序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助推点绿生金,创新生态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和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动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融合”开发,大力推进生态与产业“两化”双强;积极探索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加快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产品创新。
优化服务保障,在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上再用力。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不断厚植投资兴业沃土。优化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完善政府信用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形成全省统一的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体系;聚焦企业开办、建筑许可、融资服务、合同执行、招标投标等关键环节,推动制度优化、流程再造,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注重靶向施策,根据各市州具体情况,精准出台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发展;主动适应公平竞争审查税收返还政策调整最新要求,相应调整招商策略,促进良性发展。推动降本增效,积极争取建设兰新第二货运线,通过提高用电量、拓宽运输渠道、缩短货运距离降低企业成本;继续全面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行动,千方百计支持和帮助企业减负担、卸包袱、渡难关、添底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人才激励,拓宽渠道“引”才,把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结合起来,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一事一议”引进高端团队;因地施策“育”才,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用心用情“留”才,通过“人才飞地”“双聘制”等灵活方式,拿出“真金白银”拴心留人,真正把人才汇聚起来。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切实把“双千行动”的成果体现到政府部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当中
7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一系列稳投资政策积极发力,重大项目建设高效推进,重点领域投资稳中有升,项目资金保障持续强化,项目投资有力支撑工业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调研视察,既看到了项目建设的成效、找到了苗头端倪,又议出了解决之策、形成了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视察成果,达到了预期效果。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双千行动”组织更周密,成效更突出。对此,陈波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了今年“双千行动”呈现出的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上下协同更加紧密。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按照统一部署,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明确目标要求,突出着力重点,自下而上有序组织推进,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凝聚了整体合力。
二是问题导向更加鲜明。调研视察前,认真梳理研究调研视察项目背景、进展、存在困难及发展前景等问题;调研视察中,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查寻实情,挖掘问题、分析根源;调研视察后,梳理汇总问题清单,形成分析报告,研究提出解决建议。
三是代表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充分发挥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代表职能职责,发挥代表专业优势,建立代表与项目对接机制,代表对具体项目进行现场点评、把脉问诊。
四是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在充分运用“八看五分析”的同时,调研视察中注重代表与专家相结合、视察与点评相结合、全省与分片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来认识和把握项目建设情况,提高调研视察的工作质量。
五是工作作风更加务实。调研视察工作厉行节约,轻车简从,进一步优化时间安排和点位线路,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在有效推动问题解决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探索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和制约,助力项目建设高效推进。要在服务保障上再提升,建立要素优先保障机制,创新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完善金融协同支持机制,构建科技人才保障机制,定向发力,久久为功,形成市场活力增强、投资吸引力增强、经济发展韧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做好总结提升的工作,充分吸收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改进建议和意见,逐步完善“双千行动”机制,不断完善闭环监督工作机制,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切实把“双千行动”的成果,体现到政府部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当中。
对此,陈波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省人大常委会将按照审议意见对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向省委报送,向省政府和市、县人大转送;同时,将依法做好项目建设相关跟踪监督工作。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记者:邵骋
原文链接:http://www.gsrdw.gov.cn/html/2024/rdxw_0806/239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