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大调研网!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奋力推进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29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人大网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乡村整体面貌,着力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全落实“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抓落实”工作机制。在国家确定2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确定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实行重点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监测预警。出台配套文件,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制定实施《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制定《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各州(市)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的产业品牌,全力推动蔬菜、水果、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居全国第一;楚雄彝族自治州“绿色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制定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1万名各类人才结对服务l万个行政村(含社区)。从2021年起,在省内4所高校实施云南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助培养计划(试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结合发展农业、服务业、家庭作坊等,提高就地就近就业吸纳能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出台《云南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大力保护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道路、水利、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

  

  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全省脱贫人口933万人,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占比相对较高,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需要久久为功。

  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大多数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对政策资源依赖性较高,多数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成本高,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自来水普及率低。乡村卫生设施设备还有短板,物流水平、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偏低。部分脱贫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新建的乡村公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等易受自然灾害破坏。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人口流失严重,人才储备不足。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缺乏农村电商、农旅设计、文化传播、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整体上缺乏熟悉“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推进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确定主次轻重,实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整合干部队伍,在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的同时,顺应联系帮扶方式由“帮户”向“联村”的转变,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责任单位帮扶机制。

  夯实法治基础。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有效实施,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对涉及扶贫领域的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加强“立改废”,提升其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相对差异,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健全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帮扶制度。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服饰、歌舞饮食等,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抓好产业选择和培育、质量管控,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味的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盘活、激活各类资源,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提高农村物流、客运、信息流的可达性。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强对边境州(市)、县“一村一方案”的调研指导,加强在资金落实、项目实施等情况的督促落实。主动争取国家层面对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在政策上、项目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持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努力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引育乡村人才。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省级专家学者到农村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重视解决乡村人才单向流向城市,专业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建立健全激励人才服务机制、细化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措施。落实好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倾斜政策等。(李丽)


原文链接:https://www.ynrd.gov.cn/html/2024/jiguangongzuo_0628/40286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党纪学习教育】违规选任干部的认定标准和处分规定 下一篇: 【党纪学习教育】如何理解对“新官不理旧账”行为的处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