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顺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原则,充分发挥司法在诉源治理中的推动、服务与保障职能,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纵深推进诉源治理,取得一定成绩。在2023年全省诉源治理考核中,安顺并列全省第一名。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
一是定制度,在完善工作机制中压实各方责任。在市委政法委坚强领导与统筹调度下,推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诉源治理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方案》,成立全市诉源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诉源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协助修订完善平安安顺建设考核细则,协助构建起诉源治理“季分析、月调度、旬通报”工作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同时,各县(区)法院推动当地党委政法委出台诉源治理工作机制15项、考核实施细则6项,诉源治理工作在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得到落实,党委领导、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二是建平台,在服务社会大局中找准职能定位。围绕市委提出的“两城三基地”建设目标,聚焦蜂糖李、韭黄、肉牛、平坝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司法保护以及文旅健康产业、古生物遗迹保护、传统古村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法官工作室18个、挂牌司法保护基地9个,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司法服务,织密司法服务网络,发出司法工作建议8条,助力诉前化解关联纠纷200余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0余人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重落实,在推进综治中心运行中凝聚合力。在市委政法委统一领导下,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困难,市法院协助召开调度会12次、现场工作会6次、发出工作提示函18份,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全市法院依托市、县(区)、乡(镇)三级综治中心,将诉前调解工作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法院诉前委派调解+综治中心联合调处+司法确认服务保障”的工作机制,成功将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三年来,全市法院诉前分流纠纷12000余起,调处成功4000余起。
二、坚持多元解纷,形成多方参与下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市一审新收民事案件排位靠前的重点领域纠纷,就婚姻家庭、买卖合同、金融借款、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全市法院与司法行政、工商联组织、人民银行、银保监局、劳动人事、住建等部门,就相关纠纷的委托调解、业务指导、司法确认、信息共享等事项,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共计50余项,实现协同联动、纠纷共解、效果共赢目标。三年来,全市法院累计开展调解员培训60余次,参训人员800余人/次,提供调解法律咨询2000余次,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诉前化解纠纷58000余起。
二是完善物业纠纷行业治理。小物业亦是大民生,针对近年来居高不下的物业服务纠纷,市法院成立调研工作专班,通过司法数据会商、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收集行业问题60余项,制作“案例选编”“一问一答”手册共计3000余份,制作宣传视频10期。指导县(区)法院走进行业部门交流座谈、走进企业引导协商、走进社区宣传宣讲,通过诉前分流化解、诉中耐心调解、诉后暖心回访等举措,从源头上推进纠纷有效治理。2023年,全市法院诉前化解物业纠纷14000余件,新收案件同比下降48%,总结提炼的“三策”解纷工作法,获《贵州改革工作动态》采用,工作成绩得到省法院主要领导签批肯定。
三是推进金融领域源头解纷。聚焦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市法院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全市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县(区)法院成立6个金融调解工作站,聘请特邀调解员47名、行业调解员36名,由行业自筹组建调解“资金池”,有效解决调解人员与资金保障问题。通过“特邀调解+行业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诉前,实现助企纾困、降低金融机构维权成本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多赢共赢的目标。三年来,诉前化解金融纠纷2814件,标的金额2.68亿元,一审新收案件同比下降49.5%,构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金融解纷新路径。工作成绩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签批肯定,被省法院评为全省一站式十大解纷工作品牌,在全省推广。
三、坚持守正创新,探索能动司法下的诉源治理工作举措
一是高质量开展“无讼村居”创建工作。坚持主动作为,全市法院找准司法融入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市法院出台《“无讼村居”一规划五制度》及《无讼乡镇创建标准》,县(区)法院一体推进“无讼村居”创建工作。通过与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汇聚基层治理“红色细胞”;成立法官工作室,整合村支“两委”、乡贤寨老等力量,织密源头解纷“同心圆”;深度挖掘乡村治理有益经验,指导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夯实自治、法治、德治根基;强化“一中心一庭两所”协调联动,凝聚治理工作合力。截至目前,共创建“无诉村”48个,“无讼乡”2件,所有“无讼村(社区)”近三年实现零信访、零涉毒、零命案、零邪教,矛盾纠纷95%在诉前得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工作成绩得到省法院主要领导签批肯定,经验被采纳进省法院与省委政法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创建“无讼村(社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人民法院指导西秀油菜湖村、紫云红院村2个“无讼村”制定的村规民约,被评为贵州省2023年度优秀村规民约。
二是高标准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聚焦市委提出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着力点,延伸人民法庭司法职能,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强化“末稍”担当。为强化司法服务供给,建立131个法官工作站(点),实现全市所有乡镇100%全覆盖。三年来,开展巡回审理与服务1800余次,服务人民群众50000余人,参与地方党委政府诉前调处矛盾纠纷9000余起,提出工作建议500余条。2023年全省人民法庭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在安顺召开,全市法院探索提出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五融入”工作法现场观摩会上集中展示,塘约、白岩、青源三个观摩点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取得的成绩,得到省法院主要领导与参会人员肯定。2023年,西秀旧州人民法庭、普定白岩人民法庭、镇宁黄果树环保法院、关岭断桥人民法庭,被评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安顺中院立案一庭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三是高起点推进行政争议诉前协商。为助力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安顺法院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诉前协商机制,搭建市、县、乡三级解纷网络,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实现全覆盖。通过深入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开展释法明理、多轮次组织沟通协商,全市法院引导各级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在诉前化解大量矛盾纠纷。三年来,诉前化解行政争议及涉行政执行纠纷共计300余件,安顺法院一审新收行政案件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工作成绩得到省法院充分肯定,行文要求在全省推广。
四是高要求开展司法建议工作。坚持能动履职,延伸司法职能“治未病”。全市法院成立司法建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司法大数据的研判分析,及时从审判末端治理发现、提炼、总结前端社会治理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纠纷源头治理、乡村产业发展、企业内部风控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风险隐患,提出司法治理建议与意见。三年来,累计发布审判白皮书12份、提出风险预警通报等共120余份,发出司法建议58份,期限内回复率100%,采纳率100%,做到“提出一条建议、堵塞一个漏洞、化解一批矛盾”,以司法“小建议”推动社会“大治理”。
四、坚持固本强基,挖掘优化整合诉源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是主动履职,做实特邀调解。坚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发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不收费、用时短、效果好的程序优势,持续加强特邀调解队伍建设。全市法院从退休法官、行业专家、法律工作者等中,聘任45人担任人民法庭特邀调解员,在立案登记前参与化解大量矛盾纠纷。三年来,诉前实质化解婚姻家庭、物业合同、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纠纷共计57000余件,占全市同期一审新收案件近25%。其中,平坝法院“严海特邀调解工作室”、镇宁法院“刘国宁特邀调解工作室”等金牌特邀调解员,年均调处纠纷600件以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助力推进诉前解纷。
二是主动探索,成批量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将调解工作贯彻工作始终,以示范裁判、个案调解为指引,助力诉外批量化解大量矛盾纠纷。如针对房开领域的退还“三通费”纠纷,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裁判,引导近12000余件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针对涉疫情房开银行按揭贷款纠纷,市法院探索提出“人民法院+金融机构+房开企业+N”的“3+N”解纷工作法,通过办理一件案件成批量化解关联纠纷100余件,涉及标的额3000余万元,并推动类似纠纷对照标准,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工作经验被《贵州改革工作动态》采用。
三是主动作为,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打破人民法院内部庭室间职能分工与条块分割,出台工作机制8份、建立权责清单15份,完善案-件比等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构建立审执监访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打通中梗阻,实行扁平化管理,针对诉源治理、访源治理、执源治理,实行“三源共治”,完善立案法律释明与风险提示制度,在裁判文书中加入督促履行内容,在执行前构建和解机制等,强化办案程序间的衔接配合,力促实质解纷,避免“一案结多案生”。三年来,指导当事人明确诉请8000余人/次,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13000余件,办理“执转破”案件40余件,有效减少诉讼衍生案件6000余件,从内部筑起诉源治理的强大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