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子岸边、芦苇清荡、马盘牧唱、余音袅袅……走进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宛如诗画般的新农村风貌令人陶醉,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每天都奔波于村户之间的惠山区人大代表、洛社镇万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志诚,忙碌又充实。谈起代表履职,他说:“代表履职和本职工作可以相得益彰。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区人大代表,我始终认为,把履行代表职责与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关注的领域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民情民意,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是最好的履职。”一路走来,赵志诚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忠实履行代表职责,关注思考如何引领村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致力于把万马村打造成一幅“水韵原乡 美丽万马”的乡村振兴画卷。
“翻”出锦绣乡村新面貌
一直以来,赵志诚坚持走近百姓身边,倾听群众声音,只有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才能帮在点子上,才能精准地解决问题。有村民建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房屋已成危房,如果不能重新修建,确实隐患不小,政府应加快住宅政策的实施进度需要,积极推进农房改建工作。”这些建议反映了农民最急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为民办实事中需要努力化解的难点痛点。
“要将这项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 2018年,赵志诚带领万马村率先在全市试点农房改造和翻建工作。但农房改造和翻建缺少顶层设计,虽有部门文件,但指导性、操作性还不强,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用地规划、审批流程、资金保障等诸多的瓶颈问题。为此,赵志诚积极走访调研,联合相关部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成立新农房改造理事会,协调好各方诉求,在思想碰撞中交换意见,共同破解难题;把收集到的农房改造和翻建工作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带到了区人代会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创新优化建立农房改造试点村审批、建设、办证机制的建议》《关于农村农房改造新建农房宅基地审批办理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赵志诚带领万马村探索出了一条农房改建和农村更新的新路径,完成整村300余套农房改造和翻建,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如今,粉墙黛瓦青石巷,矮楼明窗联排廊……展现出一幅水、田、宅融合的新江南人家的村落美景。
激活特色产业一池春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理想的就业和收入。赵志诚认为乡村产业振兴要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万马村有原生态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的优势,为此他积极探索乡村融合新路径,围绕“一村一品”建设,整治低效用地、盘活农田、培育当地新型农民,因地制宜发掘特色农产品种植,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探索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目前,万马村已有无锡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30户,2023年订单销售收入约5000万元。
“农业是苦活,缺少有技术和经验的人。”依托代表联络站,赵志诚汇集群众意见和诉求,积极奔走,寻求当地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农业专家的帮助,通过品种引进、技术指导、人才交流与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本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特色龙池米、稻田鸭、火龙果、小番茄、翠冠梨、葡萄、枇杷、草莓等农产品,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特色服务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23年接待游客量约58余万人次。村民们口袋越来越鼓,也比从前更有干劲和奔头了。
赓续传承乡村历史文脉
“不止于发展产业,物质和精神都要富裕,这是村民的共识和普遍需求。”赵志诚说,共同富裕不光是钱袋子鼓了、村庄美了,更要顺应老百姓内心的精神文明需求,带动精神富有。对乡村全面发展,赵志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建言。“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愁的一部分,万马村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在乡村建设和振兴过程中赋予其更多的特色内涵和发展机遇,真正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乡村文化遗产,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才是真正做到‘留得住乡愁’。”
为了挖掘、传承、创新传统乡土文化,赵志诚开辟新的民主协商方式,创建“村巷客堂间”,开展村民听证会,接待群众、走访调研活动,收集采纳村民、老党员、乡贤人士意见建议,积极引导民间力量慷慨助修,新修华氏文化活动中心;重整新建顾、李、杨等多处祠堂,其中顾氏祠堂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组织村民成立修志小组,编纂《万马村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村庄的历史进程、发展变迁、人物故事、风俗掌故。一系列的举措,成就了万马村乡村文化振兴的佳话。
月圆启航,千帆竞发,最美的地方在家乡。“乡村是根,我想扎根在这里,为家乡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踏着时代的脚步,乘着发展的东风,赵志诚带领着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万马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着力打造心目中的美丽万马,幸福家园。